立足核心素养,彰显以文化人育人导向——以王崧舟《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寻有效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以文化人 有效 实施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提出教学建议: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依托文本,通过实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达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呢?笔者选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来谈一谈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一、观课自得: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导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每一个文本都是有价值。这个价值体现在它既是语言表达的范本,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就要引领学生抓住文本语言的形式,感悟文字的丰富内涵,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达成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道”在“文”中,需老师揭示和引领
片段一: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
老师:出示苏轼头像。知道苏轼这个人的举手。(生举手)。苏轼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其中写到月亮的就有570多首。月跟心境相连。板书:心境。
出示苏轼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读出豁达之情。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个别读、齐读。将感情读进去。苏轼在什么时候最断肠?(生:明月夜)。在什么地方最断肠?(生:短松冈)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轮夜月碧琉璃。——苏轼《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你见过琉璃吗?(比玻璃更透明更温润)友情比琉璃透明真挚。齐读。
苏轼写月亮的诗词达570多少首,占他全部诗词的五分之一。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情有独钟)
感悟:文本对话首先需走近作者。知人才能论世。王老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通过读诗人写过的文字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喜与哀,乐与愁,发现诗人钟情于一轮明月。这为学习课内文本奠定感情的基调,“未成曲调先有情”。而沟通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就是一个“读”字。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陌生的文字变成熟悉的语言,朗读成为欣赏古典优秀诗词的优雅方式,一轮明月的意象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心田。
(二)“文”中藏“道”,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片段二:初读文本,在品味四字词中整体把握起承转合
苏轼被贬到黄州,表达了什么心境?自由读文,将生字词读准,将句子读通。(按自己的节奏读)
1.文章不到100字,但大量出现四字词。出示:
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 “但”是什么意思?(只是)
月夜入户 欣然起行 (个别读、齐读)“入”当什么讲?(照入)齐读。
无与为乐 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为空明找近义词:澄澈、澄清、清灵、清澈------
齐读上述八个四字词。
2.文章是否与词语顺序一致。请看练习单,连线。
出示:起(起因) 何夜无用 但少闲人
承(过程) 月夜入户 欣然起行
转(转折) 无与为乐 步于中庭
合(议论)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读全文,理清起承转合。
师生合作读。板书:闲人心境。
感悟:整体把握出新意。这个新意就藏在文本的语言运用中。发现本文的精妙之处需要教师深厚宏阔的文学修养和教学修为。对古诗文起承转合文学知识的传授,老师没有直接灌输,而是非常巧妙地通过提取富有特点的四字词语,让学生逐一品读,领悟文章原来是按一定顺序的精心布局谋篇。整个过程,毫无刻意讲解之痕迹,完成整体把握的同时,读者也渐入“空明”之美境。
(三)所有感受都来源于对语言文字的“虚心涵咏”
片段三:细读文本,感悟闲人心中才得月色醉人
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苏轼是闲人?画一画,批一批。出示:有着怎样的心境的人才称得上是——“闲人”?(生默读批注)师:圈点批画,大家都有收获。
感悟:朱熹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王老师教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是实实在在的读书方法。只有真实地读进去,才能入情入境,才能感同身受!
(四)认识生活的真面目才能真正懂得生活
片段四:跳出文本,懂得超越生活磨难炼就旷达乐观人生
多么美好的景色!你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什么时候写的吗?出示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作者被贬官黄州期间。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你的目光停留在一个词上?(贬官)啥叫贬官?
生1:被别人辞去官职。
师:说得轻松。请看视频:播放中央9记录节目《苏轼》介绍苏轼生平、乌台诗案以及苏轼写给苏辙的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感悟:将厚书读薄,靠得是将自己读进去;将薄书读厚,靠的是笃志虚心,知人论世。当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挫折以及人生抱负后,原来的文字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透过沧桑的背景,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旷达的伟大心灵。短文的美不仅是文字的形式美,更是内涵美、文化美——情深万象皆深,心美一切皆美。
(五)细读的最高境界是切入生命深处的阅读
片段五:情动而辞发,美景醉人人自醉
苏轼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他有什么心里话要说呢?请动笔写下来。(配乐)
师:请打了星号的五位苏轼说心里话。
生:自在安心。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怀民为你作证。
生:平平淡淡才是真。师:说得很好。这份心境才称得上是闲人。在场的人都为你作证。
生:心中一片休闲自在。师:心如止水。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归于平静安然。这才叫闲人。
感悟:王老师带领学生把自己搁进去,让自己活在文本当中。一起跟文本中的形象一起喜悦,一起悲伤。这才是真正的细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到思想感情,读者与作者之心已经融为一体。
(六)“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这就是擦亮语言
片段六:领悟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板书:本文就是用月色写心境。
闲人心境 月色空明
师:用月夜写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月色水乳交融地交融在一起。配乐引读全文。师:只有闲人心境,才看到这样的美景,只有闲人的心境,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生在老师引导下,分别齐读以上各句)
感悟:王老师重视擦亮语言。出发点是语言,归宿还是语言。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借月色写闲心。从思想感情出发,又回到语言文字当中开,这才叫走了一个来回。
(七)切记体察是将所学道理亲自体验,躬身实践
片段七:自我观照,原作闲人此生足
师:只有这样的人才叫闲人!(出示东坡画像),孩子们,想不想做这样的人呢?下课!
感悟:以“闲人”形象归结全文,独具匠心!由文字到文化,从形式到意蕴,点拨、扶助、放手。学习的过程是“老师带入门,修行在个人”。此中真意,唯“做”才能体会。
二、执本寻根:在经典诗文学习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培养策略
策略一:在语言浸润中培养文化自信
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如何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语言训练培养文化自信?请看王老师的示范。
出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请记住这个晚上。这一夜,月亮不仅来到苏轼的家,还到过千家万户。可能到过哪一家?分别与学生对话:你是做官的那一家;做生意的那一家;读书人的那一家。你还记得月亮到过你的家吗?(生皆回答:不记得)
师:因为你忙于世俗的事情。只有一个人记得。苏轼!苏轼看到月色时只用一个词表现他此刻的心情。(欣然)。请读出这种感觉。
你为什么这么高兴?月亮不再是月亮,月亮是他的?(朋友、知己),齐读苏轼写过的诗句。
那么当月亮出来时,难道不欣然前行吗?齐读这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刚性的被动的讲解、灌输,而是以语言浸润的方式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王老师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是沉入词语,紧抓“欣然”心境,通过与芸芸众生的比较,理解诗人洒脱超旷形象。然后是入境共情。亲近醉人月色,物我两忘,相互成为知己。学生成为诗人,月色成为学生的知己。最后是熟读精思,产生共鸣。回顾曾经写过的诗词,回忆明月当空时的往事,月文化的意蕴和内涵在书声琅琅的学习情境中得到理解和认同,学习水到渠成。
策略二: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良好语感
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化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那么,语感如何培养?请看王老师的具体实践。
出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张怀民是苏轼的知己?
生:“寻”字。师:他没找张三李四王五等,就找张怀民。
生:“也”字。表示都是闲人。师:两人心有灵犀。还有更重要的发现吗?
生:“相”字。共同做一件事,说明他俩是关系很好的人。齐读这一句。
语言文字的精妙就藏在耳熟能详的文本中。许多时候因为学习者没有具备敏感的语言直觉和感受就容易忽略精彩的“风景”。这时候需要老师发挥导的作用,在关键处点拨提醒,潜入理解字词在表情达意中传达的“微言深蕴”。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直觉慢慢地敏化优化,语言经验越来越丰富,语言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策略三:在学习情景中获得审美创造
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也就是说,审美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语言实践中实现。那么,王老师是如何凭借语言实践,带领学生获得审美理解,初步感受和发现语言之美的呢?请看王老师教学: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松柏影也。”
师:请问月色在哪里?
生:积水空明
生:水中倒影,藻荇交横都是月光照射下的影子。
板书:月色空明
既然写月色,何不在句子加上“月色”二字?
出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松柏影也。
师:为什么不加上?同桌讨论。把“月色”二字加上好不好?
生:不好。太直接,没有引起读者的遐想。
谁还有?
生:肯定不好。不加更有韵味,更婉约。
师:不写“月色”,就让人读起来更什么?
生:耐人寻味。
生:含蓄!
齐读这两句话。
既然此句写月色,可不加上“月色”二字?围绕这个问题的自主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朗读比较,质疑辨析,大家形成学习心得:不加“月色”二字更加含蓄,月色意境自然动人。这个探究的过程,既是语感建构的训练,也是审美创造的实践,紧抓“月色”是否添加这一问题情境,对月色的形象描写进行欣赏评价,涵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策略四:在文本对话中提升思维能力
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升思维能力。王老师主要是通过文本对话展开。请看:
出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到处都有月亮都有松柏,唯独没有?(闲人)
我没有记错,你是做官的;你是做生意的;你是读书人。逐一问学生:你是闲人吗?(不是)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这句。
苏轼想,这么好的月夜无人欣赏,太可惜了!我得把它记下来。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配乐,文字缓缓上升,读后生鼓掌)
语言文字的情景是由作者营造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需要进入文本的语言情景切记体察、感同身受。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要达成这样的效果,需要老师创造语言情景的“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对话中直面生活、直言心声。
三、结束语:回归课程,语文教学原可诗意盎然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文化人的课程。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如何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紧扣教材文本,加强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正确有效的培养策略?就成为当今一线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笔者认为,课题即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广大教师日常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要深入研读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正确而独特地解读部编版教材文本,将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博观约取,守正创新,知行合一。这样语文教改之路才能行稳致远、语文教改花园必定诗意盎然!
参考文献: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美在此处 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王崧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