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高校护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临床路径;高校护理;护理教学;应用策略
正文
本文系重庆市南岸区2023年10月区科委项目“腹腔镜、软质胆道镜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疗效及CPR、TP指标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2023-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前言
通过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体系进行对比可心发现,我们的高职教育机构在应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教学方面尚处于发展初期。尽管相关研究较为稀缺,且实际应用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其潜在的优势却不可小觑。这些优势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能性。其中,“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虽然与国际成熟模式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已开始显示出其独特价值。该模式强调实践导向,注重学生技能的系统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广泛的研究基础和深入的应用探索,目前该模式在我斩应用尚未达到最佳状态。面对这一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拓展思路,通过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并实施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这需要从教学内容、方法到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确保临床路径在护理教学中的有效融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护理教育目标的优化与人才培养的升级。
一、临床路径简介
(一)临床路径的界定
目前,“临床路径”被界定为一种综合性的医疗管理模式,涉及医疗和护理专业人员联合针对特定疾病群体,基于循征医学原则制定的标准化、高效率及成本效益的诊疗流程。该模式以预定的治疗时限、顺序化的治疗步骤和一致的治疗标准为核心,旨在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高校护理学课程中,采纳“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的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疾病管理的系统认识,并强化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将临床路径融入课程设计,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的临床治疗框架,进行模拟或实际的病例管理,确保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与实用性。实施临床路径于护理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其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认识。这种策略的实施,要求教育者具备跨学科合作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确保临床路径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整合与应用。临床路径在高校护理教育中的运用,是推动专业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其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系统的学习途径,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医疗健康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1]。
(二)临床路径的发展史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美国面临人均年度医疗费用的不断升高压力,确保医疗资源的效率化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议题。为了遏制费用的膨胀,美国政府立法要求对同病种患者实施统一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与医院服务成本脱钩。这种政策促使医疗机构在获得最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必须控患者服务产生的成本不超过预定额度。响应此经济压力的策略之一便是1985年由美国护士Karen Zander倡导的临床路径实践。临床路径的引入旨在缩减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降低相关的护理费用,以此获取预期的治疗效果。这一方法论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使用,还改善了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了经济和医疗双重效益。
(三)临床路径在国内的推广情况
在国内高校的护理专业,临床路径的应用可显著提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逻辑性。通过精心的规划,他们不仅明确了学习目标,也细化了教学策略。评估工具和标准,以确保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将通过实际技能训练进行应用与实践。此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对已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与反思。这一过程极大增强了护理教育的整体性,并确保学生能够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实质性的进展。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仅优化了教学流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更高效地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二、高校护理教学中应用临床路径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及规范教学流程
在高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通过采用这一策略,高校护理专业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转向更加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与当代教育需求相适应的方法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计划,该计划详细列出了教学内容、流程及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确保了课程的标准化和方案的科学性,从而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方案时,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策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向。这种做法增强了教学的目标性与系统性。随后,根据临床路径的要求,并结合护理教育的特性,教师需保证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完备性,以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完整的护理教育。通应用临床路径,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出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合格护理人才[2]。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思维
高校在开展护理教学过程中,将临床路径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教师须提前规划详尽的教育阶段性目标和评价标准。在此框架下,教师应激励学生积极融入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讨论,并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角色。通过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及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每个学生可获取一张详细的临床路径表,这个表格可清晰地列述了课堂上的关键教学内容、目标及学习任务等,从而为学生提供预习的指导。在临床模拟或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面对一些挑战。这时,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引领他们查询资料,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这种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逐步塑造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产生深入认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护理专业领域,临床路径作为一种高效的医疗管理工具,其引入到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对于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学生的协作评估,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解临床路径的多方面优势。如提高护理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生康复进程等。同时,教师需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主动发现和指出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不足,如临床路径的适应性问题,个体差异的处理,以及可能的系统性障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优化临床路径在教学中的运用。这包括定制教学计划,强化案例研讨,增强模拟训练,定期的效果反馈和讨论环节。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临床路径的理解和应用,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培养具备综合护理能力的专业人才[3]。
三、临床路径在高校护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创新传统护理教学模式
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持续升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在实施教育革新时,教师必须精确把握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平衡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还可提升实践技能。在教授护理专业知识中,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教育策略,能够有效地整合和规范教学内容。通过将临床路径作为核心指导,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他们的主体性。针对 实践教学环节,传统上教师采用的“示范--模仿--自主练习”的模式已显示出局限必。因此,采纳临床路径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深入实践,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以及在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导师和引导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为社会培育出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护理人才,满足医疗服务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优化护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在培养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应当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大纲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这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当前医疗行业的趋势和标准,以及未来护理职业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在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应重视将临床路径的方法论融入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医疗服务中的核心技能。此外,专业教师需更新教学策略,使之不仅涵盖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强调实践操作技巧的训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上述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他们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卓越的实践能力和高标准的职业素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中提供优秀的护理服务。在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充分领悟临床路径应用的核心价值。这一理解需转化为创新的教学观念,并据此对课程大纲执行深度修订,以保障其教学逻辑的连贯性和结构完整性。修订的课程框架应详细界定护理专业教学的流程,并确立明确的教学标准,从而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结构化与标准化的学习路径[4]。
(三)重视护理教材的及时更新
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材的更新具备重要价值。这要求高校需不断对现有的教程进行审查与修订,确保其内容能够反映最新的临床初中标准和科研进展。此外,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初中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他们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因此,高校应投入必要的资源,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提价有力支持。在现代医疗领域,随着健康护理的不断进步,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持续演进。这种快速演变要求护理教育内容同步更新,以维持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的一致性。针对此问题,高校护理专业的教师需积极改革教材,以反映最新的临床知识和技术。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调研学生需求指导教材的修订工作,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在实施教材更新时,应强调护理学科的实践特性,使教材内容不仅满足临床护理的最新标准,而且符合临床路径的需求。此外,高校需大力支持将临床路径纳入教学过程,包括:安排护理教师定期访问医疗机构以吸收前沿护理知识,确保教学内容的及时性与前瞻性。为进一步提升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建议邀请医院资深护理人员和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的创新过程,从而保证所传授的护理技与理论是准确、有效且符合当前临床实践的要求。通过这些策略,高校的护理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培养具备先进护理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专业护士夯实基础。
(四)重视临床路径的个性化应用
在高校护理教学中,将临床路径作为指导性工具,需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和应用。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与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均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兴趣偏好及学习习惯,这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因此,若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临床路径模式,则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因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评估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需求,以定制适合其发展阶段的临床路径计划;2.结合临床实践,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紧密相关,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更新课程内容,保证临床路径反映当前最佳医疗实践和最新医学研究;4.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手段,提升学生的临床思考和决策能力;5.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能更熟练地运用临床路径于教学中;6.实施写三评价和反馈机制,监控临床路径应用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7.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临床路径之外的相关知识;8.跨学科合作,利用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护理质量[5]。
结论
总之,在高校的护理专业教学中,临床路径的应用具备了重要意义;教师需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并深入挖掘其潜在的优势,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科学评估,重视传统护理教学手段的革新,全面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临床实践的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以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另外,还需强化教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保证每个学生均能中掌握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培育更多的高质量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霞,蔡慧芳,魏华,等. 临床路径结合微课在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42 (06): 465-468.
[2]郑伟,李翡. 临床路径式带教在妇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 (38): 152-155.
[3]张涛. 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采用临床路径教学的效果分析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 (12): 133-136.
[4]施华芳,李文婷. 一对一临床路径式带教在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 (03): 104+106.
[5]李娟,程闯. 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普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 (01): 8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