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开展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视域;初中政治;开展路径
正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应该确保对初中生政治素养、品质以及知识技能的有效培养,而且还应该引导小学生在知识学习期间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优良品德。为此,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期间,应该将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导向,有效整合教材内容来完成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进而促使初中生健康生活理念能够得以有效形成、遵纪守法法治观念得以有效养成、是非道德品质得以有效培养,为确保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一、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初中生在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下的真实想法与看法,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为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政治认同感有效培养的过程中,需指引初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产生认同感。在学习国家文化、理论以及制度时,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和社会热点话题,借助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讲解分析来对初中生的政治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使初中生对国家的变化和发展能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分析社会现状与热点问题,让初中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行深刻感悟,进而促使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得以有效强化奠定基础。
(二)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应该加强对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培养,其指的是有效引导公民有序、自主地参与有关政治实践类活动,将相应的公共责任有效承担起来,以此来达到有效维护公众基本利益、有效践行公共精神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初中生有效参与政治实践活动,以此来达到有效检测初中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还能够促使初中生的政治参与实践能力得以有效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初中生政治理论素养的有效培养和提升,促使初中生的公共参与热情得以有效激发、公共参与意识能够得以有效形成、公共参与行为得以有效规范,引导初中生能够有效明确自身的义务与权利,进一步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初中生开展社会调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调研报告呈现出来,通过社会调研和撰写报告不仅能够引导初中生深入了解调研活动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而且还能够有效探寻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对策,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的有效增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文化自信
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包含文化自信,为此来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加强对初中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培养。教师可以有效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的显性或隐性文化元素,通过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引导初中生能够对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行切身体会和感悟,促使初中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此来确保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心能够得以有效形成。在初中政治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名言警句、经典故事的学习,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的分享,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初中生能够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满江红》这一古诗词的学习,来引导初中生有效了解历史人物岳飞的故事,促使初中生能够有效感悟和学习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针对初中生文化自信心的有效培养,教师同样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有效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初中生共同参与中华文化知识的探究学习,促使初中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更多中华文化知识,有效培养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目标[1]。
(四)法治意识
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应该加强对初中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通过有效学习法治知识,使初中生能够学会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法治观念,助力初中生能够成为法治青年。为此,教师应该有效解读教材内容,一方面,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多媒体法治影片资料的播放,来引导初中生对法治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帮助初中生正确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初中生遵守法律、敬畏法律、践行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同样可以借助宣传栏、校园广播、专家法律讲座、法庭法治讲堂模拟等途径来有效宣传法治知识,引导初中生能够自觉加入到法律宣传的队伍中来,使其能够有效认识到怎样借助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确保法律效果能够实现最大化。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开展路径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
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作为其中的首要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不仅作为国民身份确认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而且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为此,如果想确保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得以有效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有效整合教材课本内容,积极创设多媒体、社会、生活等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初中生围绕教学话题积极开展合作探究,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得以有效增强,社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意识得以正确树立[2]。
例如,在进行初中八年级政治上册《做负责任的人》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时事播放的方式,引导初中生从全局视角、国家视角对相应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有效审视,将自身的观点辩证地表达出来,为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政治认同奠定基础。其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初中生借助张桂梅的新闻故事进行时事播报,如可以通过对张桂梅校长在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内容播放,引导初中生了解到虽说张桂梅校长身上患有诸多疾病,可以她依旧心系当地辍学的贫困女童,借助自身惊人的毅力,积极抵抗和克服病痛的折磨,时刻坚守岗位,持续在工作岗位中发光发热。当完成张桂梅校长相关故事的播报后,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初中生有效评述张桂梅校长的故事,进而从国家前途、民族希望、时代先锋和英雄等视角来评价张桂梅校长,进一步引导初中生有效学习张桂梅校长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奉献社会的精神,进行在循序渐进中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再如,在进行初中九年级政治下册《复杂多变的关系》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通过近期世界局势方面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利用世界各国和我国的比对,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指引初中生对于事实能够客观对待,并对我国制度和体质的优点能有充分的认知,最终达到强化初中生政治认同感有效提升的教学目标。
(二)借助教学问题为导向,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法治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法治精神、法律尊严的遵守与认识情况。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各种思维观念有效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培养,对于推动初中生全面健康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促进的重要作用。而法治教育有效贯穿于整个初中政治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课本中涉及的法律权益、法律制度、法律基本原则等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确保初中生能够有效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借助法治案例的有效讲解,引导初中生通过问题交互探究、问题总结归纳等方式,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均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全面提升初中生知法守法、学法懂法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法律的威严性,促使初中生在互动交流和积极探究中能够借助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初中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初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将初中生培养成为具备正确法治素养和法治理念的高素质青少年奠定基础[3]。
例如,在进行初中八年级政治上册《积极奉献社会》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围绕“奉献社会”这一主题进行情境创设。“小王在去孤儿院献爱心的路上捡到一个含有1000元现金的钱包,但是没有失主的身份信息,小王原地等了几个小时,也没有失主来寻找,于是就把这些钱捐给了孤儿院。”围绕这个情境,教师可进行如下问题的设计,如“小王的行为违不违法呢?”“小王这么做对吗?”“假如是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想怎么做呢?”利用这些问题指引初中生进行思考探究,并将各自的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表达渗透法治观念,同时对初中生意见里的正确部分进行肯定,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来判断小王的行为,即虽说小王的捐款对于社会是有着一定贡献的,不过其所捐的钱并不是小王的,其行为属于挪用他人财物,所以说其违反了有关法律。这时教师就可以给予有类似这种正确言论的同学相应的鼓励,指引初中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法律来正确地进行判断。这样一来,初中生不但对于“奉献社会”能理解得更加深刻,可以学会从法治视角对判定归属权有更好的认知,而且还对初中生自主学习思维进行了有效锻炼,使其对法治社会了解得更为深入,进而从真正意义上指引了初中生法治观念的有效树立,全面推动了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修养
初中政治又叫作初中道德与法治,所以,实际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注重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而且还应该增强初中生优良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促使初中生能够有效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美德,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以此来助力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期间,应该基于道德修养为教学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正确道德观念中蕴含的优秀道德品质有效提取出来,以此来推动初中生文化自信心得以有效培养。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教材文本内容,将能够对初中生道德修养产生较大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效整理出来,借助鲜活生动案例的分析,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情来开展教学指导,以此来引发初中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有效落实提升初中生道德修养、文化自信心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进行初中七年级政治上册《和朋友在一起》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些我国古代典故的引入,如“将相和”、“高山流水”、“管鲍之交”等,利用我国传统文化里的故事呈现,指引初中生对“友谊”的主题深入进行思考,并和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有效联系,对“友谊”进行诠释,引领初中生对友谊的内涵进行深入感受。这种把典故引入教学的方式不但能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广博得到更好的呈现,还能利用这些实例指引初中生进行思考,对传统文化里表达友谊的方式进行深刻感受,让初中生在进行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能逐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结束引入典故环节以后,教师可组织初中生以“友谊”作为主题进行辩论,将自身和朋友是怎样相处的方法有效分享出来,同时对其中是不是有问题存在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进而使初中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拓展。在实际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生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与家庭会造成其道德观的差异,为此,教师对于初中生的想法应给予足够尊重,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引,保障法治课程和道德的平稳发展,促使初中生优秀道德品质能够得以有效养成。
(四)强化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为有效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期间可以借助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有效启发初中生,引导初中生在探究和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时,能够无缝衔接教学知识点,促使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得以充分调动,进而来达到有效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参与意识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的社会热点话题应该与课程教学知识点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并确保其能够与初中生的认知经验有效相符,教师要有效把控好网络舆论,引导初中生能够接受更多社会正能力,以便能够将初中生培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优秀公民奠定基础[5]。
例如,在进行初中八年级政治下册《公民义务》中“依法履行义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些有关社会热点话题的提出。如,现在很普遍的乱放乱停共享单车属于何种现象?大家在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依法履行何种义务呢?通过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把“依法履行义务”这一知识点更好地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结合。然后,教师可继续进行问题的提问,“关于乱放共享单车的现象,大家有何看法?”“从法律视角来看,将共享单车停放好为何是义务,不是必须担负的责任呢?义务就能不去履行遵守了吗?这是因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推动,能够引导初中生积极踊跃地进行讨论交流。其中部分同学认为,共享单车属于服务方,而民众属于消费方,在方便自身的情形下,可以把共享单车随便停放,这种问题不是很严重。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即便作为消费方,民众对于社会公共秩序也应该有效遵守,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对社会公共环境有效维护的义务,不能也不应该随意停放共享单车。教师对于初中生这些冲突的观念就可充分进行利用,可继续提出问题“责任、权利、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以此来推动初中生深入进行问题的探究,让初中生对消费者依法享受的义务和权利进行讨论。通过贴近初中生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话题的驱动,能够调动初中生展开激烈的交流、热烈的讨论,主动将自身的观点有效提出,同时逐步将责任、义务以及权利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完善、形成正确的认知,其对于初中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培养极其有帮助。
结束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借助教学问题为导向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修养、强化引入社会热点话题有效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有效策略,促使初中生能够将所学政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为有效推动初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的教学目标得以真正落实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樨.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10):145-147.
[2] 王丽曼.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和实践[J]. 教师教育论坛,2023(8):72-74.
[3] 王霞,房曼丽,周好成.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实践[J]. 考试周刊,2024(2):115-119.
[4] 石艺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7):57-58.
[5] 张春玲,张创.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 辽宁教育,2023(13):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