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构建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陆汉俊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 225009

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向学生主体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一套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这样一个评价模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学生主体;模型构建

正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学生主体性评价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基于学生主体的评价模型,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的构建,以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构建基于学生主体的评价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相关研究显示,基于学生主体的评价方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例如,在某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此方式后,学生数学成绩普遍提高,学习兴趣也显著提升。这表明该评价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习效果。该评价模型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评价,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该模型能激发教师创新精神,推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基础

1.学生主体性评价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在数学课堂评价中,应用这一理论需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动力、策略及实际表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学生反馈,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包括学习动力、策略、表现等维度,并设置具体评价指标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评价过程应双向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评价准确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2.数学课堂评价理论

该理论视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旨在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提供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构建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需考虑个体差异、学习需求及情感体验。评价模型应包含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标准,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并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以初中数学课堂为例,可通过观察参与度、提问次数、回答质量等指标评价学习状况,同时验证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数据的准确性。评价模型还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3.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理论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理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需求、兴趣和发展。评价不再仅是单向的教师评价学生,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促进全面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该理论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优点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同伴评价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平台,学生从同伴评价中获得新启示和灵感。

该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评价过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随学习进展调整和优化。

三、模型构建

1.模型构建原则

构建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确保评价标准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遵循科学性原则,基于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原理构建模型。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动态性原则,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更新模型。

2.模型构建方法

构建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采用文献综述、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统计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注重数据的支撑作用,参考相关研究数据和案例,筛选最具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模型构建流程

构建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参与合作和及时反馈调整等原则,确保模型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咨询和学生调查等方法构建模型,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模型构建的基础。在模型构建流程中,我们进行需求分析,选择合适评价方法和工具,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方案,最后实施反馈并不断优化。然而,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适应性不强、评价标准不够具体等,我们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如加强培训和指导、完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提高了评价模型的质量和效果。

四、模型应用

1.模型应用案例

模型应用案例选取初中数学课堂为实践对象,实施学生主体评价模型后,取得显著教学成果。学生主动发言次数增加50%,被动回答次数减少30%,证明模型能激发学生主动性。

在应用过程中,我们收集学生反馈以持续改进模型。学生表示,此评价方式让他们更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增强自信。一位学生引用陶行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表达对此模型的喜爱。

同时,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发现,实施评价模型后,教师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此方式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模型应用效果分析

模型应用效果分析显示,基于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模型在几所初中的实证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均提升,平均成绩提高15%,满意度从60%提升至85%。

某初中李老师采用此模型,设计多元化评价任务,鼓励学生参与并及时反馈,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该班学生成绩优于其他班级,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这些成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习潜能,实现教育目标。然而,部分教师评价理念理解不足,导致任务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我们将完善模型,加强教师培训,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数学学习和发展。

3.模型应用问题与改进

在模型应用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模型的实施可能会受到教师、学生和学校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教师可能对新的评价模型持保留态度,担心它会改变他们熟悉的教学方式。为了克服这种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通过培训和示范来展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势,让教师了解模型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学生也可能对新的评价方式感到不适应,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模型的应用可能受到资源限制的影响。例如,一些学校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实施新的评价模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探索与社区、企业或其他机构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支持。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简化模型或开发低成本的替代方案来降低实施成本。

在模型应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模型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为了确保模型能够长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定期评估模型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反馈和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同时,我们还需要探索如何将模型推广到其他学校或地区,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迎琪,郝春东.“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多种评价方式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1):191-194.DOI:10.16681/j.cnki.wcqe.202301048.

[2]陈雪红,钟石根,吴思思.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22,(24):178-181.

[3]王颖霞,邹峥嵘.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主体式课堂评价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20,(26):30-32.

[4]林瑞芳,董丽云.课堂评价的阐释与教师评价观和评价行为转变[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1(02):14-17.

[5]宋玉梅.抓住学生主体开展教学评价——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探析[J].新课程(上),2019,(06):1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