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创新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教学模式
正文
基金项目:国家级课题题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YJZWJY-2023B-09.
前言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后,深度挖掘高职院校培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婴幼儿托育相关的专业课程,促进教师了解婴幼儿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在未来的岗位工作中适应校企合作托育机构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教育管理工作,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促进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创新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教育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创新,学校与托育机构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在婴幼儿托育过程中掌握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婴幼儿托育机构的教育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创新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旨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师强化实践教学、引入信息化教学、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等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促进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
在“十四五”时期,在职业学校的幼儿托育与管理教育中,高职院校针对0-3岁婴儿的托育需求,形成“养教医”一体化的课程系统,有效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1]。其中“养教医”一体化课程整合了三项核心技能:养育、教育和医疗,这种整合不仅满足了托育的需求,同时也为婴幼儿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照顾,学生可以掌握如何照顾婴幼儿的日常生活,如何进行教育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及如何进行基本的医疗处理,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市场需求,也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职业学校的幼儿托育与管理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一种职业前教育,促进学生可以了解幼教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托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首先,学校应与幼儿保健护理专家和早期教育开发方面的专家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专业的人才培训计划和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托育行业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跨业态、跨领域、跨地域的幼儿园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协作,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托育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高职院校应采用“课岗证赛”融合的方式,创建“养教医”全新的课程系统,这一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托育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将有机会在岗位上实践,获得真实的职业经验,并参加相关证书考试和比赛,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婴幼儿护理、教育、营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因此,高职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2]。因此,高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创新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位
当前,婴幼儿托育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上,这些学生将在婴幼儿托育机构中担任托育老师、早期及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工作。为了满足企业对职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模块,促进学生了解婴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卫生保健和认知发展特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际技巧,以帮助父母在推动婴儿的早期发展和教育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养教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婴幼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
(二)建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建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通过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联合校企合作进行深入探讨,构建“医养康育、托幼一体”的教学主题,明确了课程的结构,促进学生适应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发展态势需求与市场的环境需要,通过教师及时调整模块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要将“托幼一体”专业,进一步细化为婴幼儿托育方向、幼儿保教方向与托幼一体化方向的专业建设,高职院校根据医、养、康、育四大模块的内容形式与具体专业实现托幼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实践托育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规范托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强调托育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以及其对婴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关键作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育婴师、保育员、幼儿教师、健康师等职业知识整合相关的保育知识和健康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托幼服务教师的专业知识。首先,为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使其更符合托育人才的培养需求;再次,加强实习指导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后,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到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来,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婴幼儿提供更好的托育服务和管理。
(四)校外实训资源共享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
校外实训资源共享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是提高幼儿托育教育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建立一支高层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整合课程资源,建立能够反映“养教医”核心素养的学前教育教育和管理的课程[3]。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培训设施和场馆,与托育服务公司合作开展培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和责任心。其次,学校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培训个案资源分享给幼儿,让他们在育儿机构的实践中进行个案剖析和仿真。同时,学校还应按照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实习基地,参照校外培训场所的设施和规范,通过高技术将远程虚拟托幼服务的场景与模拟实践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真正的培训情境,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在托育行业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应重视并合理设置课程,以提升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高职教育在学前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建立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整合课程资源以及产教融合等方式,将有助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质量的托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涵之.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3,(15):71-73.
[2]郑义,陈伟萍.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库构建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3,12(18):106-109.
[3]侯美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22):8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