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深度融合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育花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小学 甘肃 金昌 737100

摘要

民俗又被称作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将民俗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有助于活跃美术课堂氛围。本文提出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开展民族作品鉴赏活动、组织美术实践活动等策略,将民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的美术水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持续进步。


关键词

民俗文化;小学美术;深度融合策略

正文


经历了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一些民俗文化依旧被完整传承了下来,这本身就证明了这些民俗文化就是我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值得被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画作都蕴含民俗文化,如宋人《百子嬉春图》、晋明帝司马绍所作《人物风土图》、魏高贵乡公曹髦所作《新丰鸡犬图》等等。这些画作中通过对人物现实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场景进行绘画,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风貌等全都记录了下来,并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小学美术课堂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

将民俗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相结合有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传承,我国作为唯一现存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底蕴是无人能及的,这本身就是值得国人自豪的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我国的民俗的文化,挖掘民俗文化魅力,学生们会逐渐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学习到富有深刻含义的民族习惯、了解到古人聪明才智和艺术素养。这会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民族自信的种子,让学生自觉承担起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培养美术素养

将民俗文化应用与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学生美术审美,拓宽学生美术眼界、增强学生美术涵养的意义。以某学校的美术教学课程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设定了三点教学目标,目标1:让学生能说清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目标2:让学生学会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赏析;目标3:引导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立足于此,教师深挖民俗文化艺术作品,将具有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的画作集合在一起,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对画作的完成时代背景和立意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民俗文化,了解民俗画作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爱上美术这门学科。同时,教师还可以借此为学生培养鉴赏优秀作品的习惯,如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便可以自主搜集优秀作品进行欣赏,这对学生鉴赏水平和绘画经验的持续进步有着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活跃美术课堂

在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中,由于对学习成绩的过度追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这就导致了学校美术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美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美术教学模式落后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渐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但民俗文化本身便具备了多样性和趣味性,将其融入美术课堂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充沛美术教学内容,使美术课堂更加富有文化气息,使美术教学更有支点,这对提升美术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借助民俗文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将学习视野从教材逐步转移到生活中,为学生培养一双“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的眼睛,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艺术的兴趣,推送学生美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有些民俗文化对来说过于抽象,因此很难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这时创设生活化文化情境,有助于将抽象的民俗文化转化成立体的画面,会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家乡的古建筑》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建筑风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内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性的不同。立足于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农村[1],亲眼参观还存在的老房子,有些老房子始建于八、九十年代,甚至更久,当时的房屋多由木头和土坯建成,少有用砖和水泥的,但就是这样的房屋也有很强的牢固性和保暖性,可以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传统建筑,如名胜古迹等,古时候没有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因此在构建房屋时多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却能保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也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参观的建筑画下来,以落实生活场景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民俗作品鉴赏

开展民俗作品鉴赏活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艺术眼界,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绘画经验。不同作者的民俗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由画家谢慕莲所创作的《小学生学工》,该画作主要展现了九十年代半工半读教学体制实行时的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比如由画家刘筱蕴所创作的《小气象站》,该画作主要展现了九十年代农村基层气象站的踊跃发展,展现了许许多多农村青年、学生、知青利用简陋设备观测天气变化的情景;再比如著名画家何大齐《北京民俗风情画》,该系列作品中主要描绘了老北京的民俗民风[2],充分展现了四、五十年代老北京城的风土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民俗作品收集起来,并以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对画作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画作鉴赏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秀画作,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学生养成鉴赏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性,为学生今后踏上美术这条道路做好铺垫。

(三)组织美术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魅力的重要举措。以《皮影》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皮影这项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学习如何制作皮影。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应工具,向学生们介绍皮影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画稿、雕刻、上色等工作,并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作,以此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皮影制作者的角色中,锻炼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3]。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来一场角色扮演,以《西游记》这则故事为例,这则故事是众多皮影故事中最经典的一个,在没有信息设备的年代,很多人民都是通过观看皮影戏来了解西游记的故事的,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开,让学生用皮影分别演绎《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充分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积极性,从而确保民俗文化的教育效能被最大化利用。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演绎的故事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将皮影故事以漫画的方式进行呈现,以此来将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民俗文化绑定在一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也确保了文化的传承。

结束语: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进入到学生的视野中,其中不乏不良思想观念,彼时小学生三观尚未成型,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在美术课堂上引入民俗文化,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从而让小学生可以更好的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成长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新时代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森. 浅谈南京本土文化资源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 [J]. 读写算, 2024, (08): 113-115.

[2]王茜. 谈民俗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 (01): 148-150.

[3]李豆豆. 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策略探索 [J]. 文理导航(上旬), 2023, (12): 88-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