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体育教法创新摭谈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体育 教学方法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一、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能力,用好眼睛
体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观察教师的各种示范动作是建立形成动作表象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表象,以便达到尽快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示范的重点,也要注意观察与重点相联系的动作,使学生观察到示范动作结构和动作细节,用好自己的眼睛。
2、培养思维能力,用好大脑
小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获得丰富的表象,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
3、培养意志品质,磨练耐心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百般护爱,意志薄弱,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能坚持。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完成某一技能都必须克服一定的困难,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还培养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4、培养作业能力,树立恒心
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课外作业。由于体育作业是完成课中某一技术技能,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又没有教师的督促指导,小学生自制能力差,所以完成体育课外作业的随意性较大。教师应要求家长督促完成体育作业,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培养运动技能,讲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技能,但可以说没有一门学科像体育技能这样全面发展人的潜能。一些简单的身体素质练习固然可以迅速地增加运动负荷,但是它把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忽略了,而学生恰恰可以从这些“过程”中得到极其宝贵的东西——技能。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动作技术,技巧的成熟程度,并使其用于运动实践,逐步形成基本运动技能。实践证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的质量。
二、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体育教法创新策略
体育同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的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在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小学体育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硬件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要充分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和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居于体育课主导地位的小学体育教师仍必须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做好教学工作。
1、、寓情于教,共创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感情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当学生充分的信任自己的老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学生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高质量的完成一堂体育课,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很多的时候教师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每一个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不至于使学生对教师的“指指点点”产生反感,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和蔼可亲、以情动人,学生尊师爱师、默契配合,教师和学生相亲相近,相互信任,共创和谐、包容、融洽的教学环境,教学才能取得积极甚至意想不道的成果。
二、寓乐于教,充分享受体育课的乐趣
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学生对本来应该很好玩的体育课并不感兴趣,甚至出现逃避。这部分同学认为不能在体育课堂中寻找到快乐,觉得上体育课是一种负担。出现这种情况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教师自身素质较差,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固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发展;个别学生体育基本素质较差,为通过考核,“练身体、练技能”占用体育课的大部份时间,玩的时间太少,渐渐感到上体育是一种体力活、是一种负担,近而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要杜绝学生对体育课厌恶现象的出现,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转变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寓乐于教,教玩结合,进行快乐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小游戏渐渐进入到规定的教学环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还可以在体育课上播放一些小学生爱听的、轻松快乐的音乐,提高学生上课时的兴奋度,也可以放松一下体育锻炼后出现的短暂身心疲劳。在上课时,教师还可讲些幽默的笑话,让学生们在轻松欢快中进入新的一课。快乐式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享受体育课的乐趣,快乐式教学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值得我们广大的小学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
三、寓新于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国的小学生都是6—13周岁的儿童少年。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明显的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或事情的刺激,“喜新厌旧”突出。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师每堂课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体育课完全没有必要弄得跟上语文、教学课那样严肃,要求学生时刻都端端正正的,认直听老师的一言一语,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相反,学生完全可以从那些束缚中解脱出来,老师也可以为少跃课堂出现一些“新占子”,玩一些“新花样”。
如今,多媒体已经进入到了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动作分解讲解的光盘;在进行篮球基础教学时,可以放些国家队或美国NBA等的精彩比赛集锦;在进行乒乓教学时,也可以播放乒坛名将的经典比赛;其他的体育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新技术。这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激情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再如,做热身活动是体育课的一个必要环节。但很多学生都对热身活动不认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设计出几套“轮换阵容”,可以提高学生做热身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增添一些竞技元素,组织一些小型比赛,对优胜者给予一份象征性的奖励。寓新于教,让学生对体育课的新和期待和兴趣,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倮障。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式中,认真总结教学方法和经验,注意寓“情”“乐”“新”于教,尊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