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游戏·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创新运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霞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青少年宫附属幼儿园 226400

摘要

幼儿阶段作为培养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时期,完善此阶段教学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混龄游戏的时机,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民间游戏,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幼儿在游戏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灰幼儿后续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本文以幼儿园混龄游戏开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了民间游戏的意义,并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其中的创新运用策略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幼儿教育领域贡献力量。


关键词

幼儿教育;民间游戏;陶行知教育思想

正文


前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旨在引导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就幼儿园混龄游戏而言,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需要教师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愉悦氛围,创新游戏方法,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游戏模式,最终达到引导幼儿有效积累生活经验,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幼儿园混龄游戏中融入民间游戏的意义

对现阶段幼儿日常生活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幼儿普遍存在对电子产品过度关注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热衷于观看短视频;而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的幼儿又容易受长辈溺爱,缺乏感恩心理。种种现象都表明幼儿现阶段成长环境不容乐观,值得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以使幼儿不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幼儿后续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1]

民间游戏是历代儿童智慧的结晶,经过一代代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仍旧能为幼儿成长提供良好指导。引导幼儿了解民间游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经典的作用,同时使幼儿不断深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民间游戏的实践性与趣味性,进而在完成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有效改善现阶段整体状态。而在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民间游戏后,幼儿能相应在民间游戏中充分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积累更多生活经验,树立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幼儿成长过程极为有利。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创新运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混龄游戏环境

环境是幼儿的最佳引导者之一,由于幼儿大部分具备较为强烈的好奇心,热衷于观察与探索,创设生活化环境能引导幼儿进一步通过自身观察而融入生活状态,保障混龄游戏顺利完成。

例如在带领幼儿完成民间游戏跳房子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游戏环境定位于园内小操场,并提前在操场上画出“房子”的样式,为后续引导幼儿跳房子打好基础。画出“房子”后,教师可带领全体幼儿来到户外,提出引导问题:“我们今天的小操场有哪些不同呢?”经过初步观察,大部分幼儿都能发现地上画好的“房子”,并依照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我看到了小操场上有格子。”“而且这些格子还是连着的。”“但是有的格子只有一个,有的格子就有两个。”在全体幼儿的思考与总结中,“房子”的基础形式不断明确。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热烈的游戏氛围,向幼儿介绍“跳房子”的游戏规则。在全面理解游戏规则后,大部分幼儿都对跳房子跃跃欲试,并根据教师的引导顺利完成了跳房子的游戏。完成本次民间游戏活动后,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也随之优化。

(二)在游戏环节融入生活化元素

为保障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民间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也需要探索更多方法,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民间游戏,使幼儿充分感受民间游戏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从而在民间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充分开动脑筋,提升自身综合能力[2]

例如在带领幼儿完成民间游戏你拍一我拍一时,教师在为幼儿讲解游戏规则后也需要鼓励幼儿依照自身生活经验创编新游戏。在此过程中,可引导大班幼儿带动中班与小班幼儿,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创意性地融入拍手歌,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在此游戏中,大班幼儿亮亮的创意思维极为丰富,他与自己的好朋友明明改编了新的拍手歌,边拍边创作了新童谣:“你姓啥?”“我姓胡。”“什么胡?”“古月胡。”“你姓啥?”“我姓付。”“什么付?”“人寸付。”在明明与亮亮的带动下,传统的“你拍一我拍一”的童谣被赋予了更多新内容,幼儿也纷纷大胆创新,创编出了“你姓啥?”“你叫啥?”等与姓名相关的童谣,甚至一位幼儿突发奇想,将生活里常见的摇摇车语音也融入拍手歌,与同伴边拍手边说“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在丰富多彩的创意中,全体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都被充分融入了拍手歌,民间游戏与陶行知教育理想的融合度不断提升。

(三)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民间游戏模式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在民间游戏环节需要充分关注的内容之一。教、学、做三者相辅相成,教与学共同为做提供保障。因此教师需要先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情况、兴趣爱好等做出全面分析,并依照分析结果设计教的环节,由教入手鼓励幼儿学,学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做,在教、学与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幼儿能充分享受民间游戏的乐趣,同时在游戏环节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例如在带领幼儿完成民间游戏过家家时,教师首先需要为幼儿讲解游戏规则,完成教的环节。通过教师讲解,幼儿将相应了解过家家的游戏主要为角色扮演,需要幼儿在游戏环节扮演一个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如爸爸、妈妈、孩子等。完成教与学的环节后,教师即可带领幼儿完成做的环节,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创意融入此环节。大部分幼儿在过家家游戏中都表现出了空前浓厚的兴趣,且在幼儿自主协商后,大班幼儿承担了扮演爸爸和妈妈的任务,中班与小班幼儿扮演孩子。但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中班一名幼儿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新观点:“大班都是爸爸妈妈,小班是宝宝,我是中班,我不应该当爸爸。”在该幼儿的提醒下,全体中班幼儿都响应号召,决定不能再当爸爸妈妈。通过集思广益,中班幼儿决定选取“舅舅”“小姨”“小姑姑”“叔叔”等新的家庭成员,与大班幼儿共育“抚养”小班幼儿。经过幼儿动手实践与改进后,过家家游戏的角色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幼儿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了教学做合一的任务,陶行知教育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全面落实。

(四)开发更多民间游戏新资源

民间游戏是一项博大精深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文学、体育、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值得教师进一步探索。因此教师在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民间游戏的开发环节,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更多民间游戏,了解不同游戏的规则,并带领幼儿投入更多游戏内容,使陶行知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更多民间游戏,也可步入图书馆、书店等场所寻找与民间游戏相关的书籍,同时可请教长辈,以此了解更多生活中的民间游戏,使民间游戏在幼儿活动中不断传承与发展[3]

结语:综上所述,成长于新时代的幼儿容易在长辈过度宠爱与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等生活方式下面临不良影响。为改善此类问题,教师需要借助混龄游戏环节引导幼儿接触民间游戏,使幼儿在完成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感悟历代儿童的聪明才智,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而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幼儿后续人生旅途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陶红春. 陶行知思想与幼儿游戏的融合——浅谈在游戏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 [J]. 生活教育, 2023, (03): 125-128.

[2]钱蒙萍.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实践探索 [J]. 知识文库, 2022, (22): 94-96.

[3]周晨. 浅析陶行知的幼儿游戏和劳动教育思想 [J]. 知识文库, 2022, (16): 73-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