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工具: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互动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思维导图;应用
正文
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认知、逻辑意识、理解能力在数学学习方面十分有限,这为数学教学与学习造成了极大挑战,同时也成为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互动性不足的主要原因。而依托思维导图这一形象直观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图表,学生们可以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点的学科梳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单一化、枯燥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了良性互动、共同进步学习意识的启蒙。
一、融思维导图于课前预习,在互动中启蒙自主意识
课前预习是正式课堂教学的奠基阶段,对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同时它启蒙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在以往数学科学预习环节,教师通常会向学生们传达自主预习这节课内容的任务,但并未在预习内容、预习方向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因而,对于能力与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讲,他们通常会选择性忽视教师的任务,或者将单纯地翻阅教材内容定义为课前预习,由此,课前预习环节形同虚设,教师和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关联也未能得到有效链接。
基于以上情况,在课前预习环节融入思维导图,教师就需要在备课环节来绘制下堂课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们按照教师所设计的导图逻辑来进行针对性预习,从而使教师充分参与到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并从内容、方法、思维等维度对学生们的预习提供帮助,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思维导图预习框架只需要罗列关键词,学生需要依据关键词框架来填充对应内容,从而实现有效预习,同时在师生课前预习互动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启蒙。
比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知识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树干图来布置预习任务,即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为导图关键词,以三种不同图形分别有哪些特征、内角和分别是多少、这三种图形与之前学过的正方形与长方形有怎样的关联、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以上图形的实例等问题导图枝干,引导学生们带着以上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填充思维导图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预习数学新知识,既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预习方向和重点,同时能够确保学生们的自主预习活动落到实处,并在这个课前预习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二、融思维导图于习题教学,在互动中发展数学思维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多数数学教师更加依赖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未能达成预期目标,更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负担。而在为学生减负增效的教学形势下,习题教学的更重要任务在于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思维,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这也就使得创新习题教学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借助思维导图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解题思路,也可以为学生们讲解相似题型,让学生们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容易混淆和出错的习题进行整理,从而减轻机械化习题训练带给学生的学习负担,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可能性”问题是考试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易出错的难点,在习题练习和考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方式梳理解答可能性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易错点,使学生在与习题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解题思路的清晰化和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三、融思维导图于复习巩固,在互动中提升合作素养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一次或多次的考核,而若想保障考核质量,甚至获得高分,就需要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归纳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学习优势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某一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通常需要联系其他数学知识与定理,这也就意味着,数学课程的学习与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并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树立整体观念,利用思维导图来建构更为完整和全面的知识框架。但对于小学生来讲,这项复杂工程具有极大的难度,因此,在课后知识巩固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合作探究任务,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对特定数学关键词进行新旧知识的复习与整合,以实现对学生故步自封式复习境况的打破,同时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有效性,有效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素养。
比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点教学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平面几何思维,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合作探究任务,要求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思考、探究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及相关基础知识,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成果汇报。
首先,教师需要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确保各个小组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均衡性,而后引导各个小组按照思维导图的绘制逻辑进行任务梳理和知识整合。根据学生们的成果汇报,有的小组以“教材中的图形”为导图关键词,以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作为二级关键词,分别对上述图形关键词进行了概念、特征、生活应用实例、周长与面积计算等内容填充;有的小组以“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为导图关键词,分别列举了生活中不同图形的实际应用,如长方形的床、课桌、黑板、手机、多媒体幕布等,正方形的瓷砖、魔方的每个面、方形积木与花坛等,三角形的铁塔、自行车横梁、支架、三角饭团等,平行四边形的篱笆、网球场、铁网、车标、路标等,梯形的浴缸、簸箕侧面、老式电视机的后盖、水桶等,而后以不同形状的生活应用实例为切入点来分析各个图形的特征、定理、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等理论知识。在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课后知识复习与巩固提升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的互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思维习惯。
结束语
总之,互动课堂的本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元互动,作为一个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环节,互动课堂的构建是高效教学与学习的重要保障。基于思维导图教学工具的创新来提高数学课堂互动性,是充分考量数学学科特性、小学生认知与兴趣特征等要素后做出的教学新尝试,学生们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同时获得发散思维、合作探究精神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要做好思维导图渗透互动课堂的科学引导,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师秀侠.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与理性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2,(02):66-67.
[2]田小红.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小学科学,2023,(02):100-102.
[3]陈珊芬.构建“示范·熏陶·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堂隐性资源开发策略[J].福建教育研究,2015,(07):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