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高校招生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贾超

哈尔滨金融学院 150030

摘要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旨在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视域出发,分析高校招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而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提出有效的招生优化策略,为推动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现代化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高校招生;策略

正文


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套基本的原则和操作机制。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要求,并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努力[1]。在这个视域下,高校招生的基本逻辑是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

1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招生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1“以人为本”的欠缺

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招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形式化与欠多样化方面。首先,在高校招生中,存在着对“以人为本”的形式化追求。这意味着招生过程过于注重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如高考成绩、文化课成绩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长和潜力。这种形式化的评价方法容易导致人才的单一选拔,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其次,高校招生缺乏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主要依赖高考,这使得学生的前期教育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时,高考成绩在选拔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使得部分学生和家长将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其他能力和特长缺乏充分的发掘和培养。

1.2高质量的局限性

高校招生在追求“高质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局限性。首先,高校招生在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其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以高考成绩为导向的选拔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潜力,导致了一种“应试教育”模式的盛行。其次,高校招生在选拔过程中过度依赖标准化的测试,并且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这种选拔方式容易造成人才的同质化,导致高校缺乏多样化的人才资源。另外,高校招生在追求“高质量”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科选择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考量。当前,许多学校的招生政策更倾向于招收理工科类的学生,而对文科类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少。这种偏向某些学科领域的招生做法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也限制了学生个人兴趣和潜力的发掘。最后,高校招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地域差异。一些名校往往更青睐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而对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持有一定的偏见。这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就读难度,削弱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1.3招生不均衡

招生不均衡的两大表现为“省域不均”和“优质不均”。首先,所谓“省域不均”,指的是各省份之间在高校招生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由于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导致了不同省份之间招生机会的不均衡。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招生门槛高,竞争激烈,而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则缺乏高质量的高校,导致学生只能选择离家远的地方读书。这种不均衡现象不仅反映了地区间的差距,也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公平性。其次是“优质不均”。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规模庞大,但高质量的办学资源却相对稀缺。一些顶尖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设施,但这些学校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够进入。而大部分普通高校面临的问题是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的不足。这种“优质不均”现象导致了高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并造成了就业市场对高校排名的过分依赖,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

2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招生的对策

2.1基于发展性甄别有效推进“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高校招生制度中,通常会使用标准化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然而,这种方式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只注重知识的量化指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压抑等[2]。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种更加综合、个性化的招生方式。而发展性甄别就是一种将学生的能力、兴趣、潜力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面试、实践操作、创新项目、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在发展性甄别的过程中,高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会关注他们的才艺、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非学术方面的素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为他们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要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3]。这就意味着高校在招生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考虑他们的未来发展和个人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方案,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2.2基于均衡化与类型化的高质量

高校招生的均衡化是指通过优化招生政策和措施,使各地区和各个群体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例如,通过制定降低城市与农村学生录取分数线的政策,可以帮助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可以缓解贫困地区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受教育机会限制的问题。其次,高校招生的类型化是指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将他们分流到适合他们发展的高校和专业领域。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长和潜力,因此将他们引导到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高校和专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某些高校可以开设艺术类专业,以吸引对艺术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通过这种类型化招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最后,通过实施均衡化类型化招生,中国高等教育追求高质量的目标。通过均衡化和类型化招生,可以避免高校招生过于集中在少数优势地区和专业领域的问题,有利于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分布。

2.3注重优质均衡格局的构建

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需要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要关注优质均衡招生的构建。首先,在传统的高校招生模式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招生考试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招生政策的不透明性等。通过引入程序规制,可以确保高校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具体来说,可以建立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明确考试科目和标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完善招生政策,明确录取原则和规则,避免不合理的偏向或歧视。其次,通过“数字扶弱”,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提高录取的准确性和预测性。具体来说,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业成绩、志愿填报情况等数据,为高校提供更为准确的招生参考。同时,还可以建立招生信息公开平台,增加信息透明度,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

3总结

综上,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促使高等教育向现代化迈步,高校招生应当迎合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做出改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也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达成我国的发展愿景。

参考文献:

[1] 王子朦,胡建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的高校招生改革[J].江苏高教, 2023(11):11-18.

[2] 刘超,袁青青.在大众性与科学性之间——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张力及其因应[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5(3):25-33.

[3] 胡澜.高考改革背景下民办高校招生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 2022(2):196-198.

 

作者简介:贾超 1978.02.04  天津  本科 初级 哈尔滨金融学院 研究方向:高校招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