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劳动观教育的特征、内涵与路径
摘要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劳动观教育;特征;内涵;路径
正文
一、引言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的本质规定、是现在研发世界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关系的根据[]。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研究高校新劳动观教育实践不仅对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劳动观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代背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体现出数字经济的时代要求。
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马克思的劳动观揭示了人类不同形式的劳动具有生产性、目的性、工作性和神圣性等共性特征。[数字劳动作为一个新概念,反映了数字时代劳动方式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它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的劳动观念的培养和教育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加强高校新劳动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时代新劳动观
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历史;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撕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劳动创造了昨天,书写着今天,也将改变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系统的劳动观。从而对成长于数字时代的高校新劳动观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中国特色的时代价值,也对未来的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劳动方式逐渐向数字劳动方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劳动的形式,还对劳动者的技能、效率和劳动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的图表展示了传统劳动和数字劳动的关系:
主题 | 传统劳动 | 数字劳动 |
劳动主体 | 自然人 | 增强人 |
劳动中介 | 物质中介 | 数字化和数据为中介 |
劳动对象 | 单变形态 | 复变形态 |
劳动空间 | 传统的物理时空 | 数字性、压缩性、互联性、去中心化时空 |
劳动方式与内容 | 实物生产、加工 | 共享型、智能型、创造型 |
图表展示了传统劳动和数字劳动在劳动主体、劳动中介、劳动对象、劳动空间和劳动方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其中,数字劳动以增强人为劳动主体,以数字化和数据为中介,处理复变形态的劳动对象,在数字性、压缩性、互联性、去中心化的时空中进行,共享型、智能型、创造型成为数字劳动的劳动方式和内容的显著特点。数字时代的劳动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创造性和个性化、合作性和跨学科的新特点。
(二)数字时代的新劳动观定义与特征
数字时代的新劳动观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和信息化的新型劳动观念,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工具来实施,不仅保留了部分传统的劳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手工劳动正在因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逐渐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包括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数字创意、数据分析,使得劳动的方式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新的劳动观念也在形成。新劳动观强调创新、创造和自主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创造性劳动:在数字时代,创造性劳动尤为重要。这种劳动观认为,劳动不仅是简单的生产制造,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智能化劳动:体现在智能化劳动工具的生产方面,运用数字技术使得许多工作流程可以由智能化系统完成,如产品设计的数据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工具是分析智能经济特征的核心。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应用,劳动工具呈现出从机械化向数字化、初级智能化向高度智能化的过渡阶段。智能化劳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工作质量。
3.分布式劳动:数字时代,许多工作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这种分布式劳动打破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使得工作更加灵活和自由。例如,疫情期间催生出来的居家办公、远程办公等,以及新生代的数字游民离开了传统职场,“居无定所”的自由自在,在重塑着工作与休闲关系,颇受年轻人追捧。
4.共享经济:数字时代的共享经济观念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分享技能、交换价值等方式来实现经济收益。这种劳动观打破了传统的所有权观念,强调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高效节约的应用。
5.自我价值实现:在数字时代,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兴趣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劳动观使得人们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例如,部分本科、研究生毕业的高学历群体选择外卖工作,就是一种个性化体现。
总之,数字时代的新劳动观是一种以创造性、智能化、分布式、共享经济和自我价值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劳动观念,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三、高校劳动观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当前高校的劳动观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探讨。
1.教育内容的缺失
当前,高校的劳动观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对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的深入阐述,缺乏对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地开设一些劳动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教育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教育方式的单一
当前,高校的劳动观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一些学校只是采取简单的说教方式,缺乏实践性的劳动体验和感悟,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劳动观念的偏差
当前,一些高校对劳动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劳动是一种低下的工作,缺乏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对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导致自身的劳动观念存在严重偏差。
4.教育评价的不足
当前,高校的劳动观教育评价不足,缺乏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地以学生的劳动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全面、不准确。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的劳动观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的缺失、教育方式的单一、学生劳动观念的偏差和教育评价的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劳动观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数字时代高校新劳动观教育的内涵
新劳动观教育是一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1.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数字化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高校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2.网络营销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网络营销能力成为了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大学生需要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包括搜索引擎优化、社交媒体营销、网络广告等,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3.电子商务能力:数字化时代,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学生需要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包括网站设计、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能够在电子商务领域实现创新和发展。
4.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字化时代,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青年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新劳动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探索和不断创新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化时代,许多工作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文化的团队协作来完成。因此,新劳动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
6.职业道德素养: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诚信、责任、奉献等职业道德素养更加重要。新劳动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五、加强数字时代高校新劳动观教育的路径
数字时代的新劳动观教育是在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劳动方式,也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个背景下,高校的新劳动观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
1.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落实教育内容多样性和实用性。
教育者应该通过顶层设计,明确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劳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把劳动教育列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一定的学时学分。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劳动竞赛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牢固树立劳动观点,努力提升劳动技能,不断培育工匠精神。
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和发展,高校新劳动观教育需要涵盖更多的领域和技能。因此,教育内容应该多样化,包括传统的劳动方式、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方式、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方面。同时,教育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以引入更多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数据分析、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2.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新劳动观教育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同时,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工具,开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外,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3.引导学生认识新劳动形态,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字时代的新劳动形态和发展趋势,引导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劳动领域和机会。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成功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劳动形态的成功案例和前景,激发他们的创业和创新意识。
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同时,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可以开展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如职业咨询、实习体验等。
4.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和发展,高校应该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包括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图书馆等。同时,应该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图书、数据库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5.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校企合作是加强大学生新劳动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管理者和组织者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人才需求和沉浸式的工作场景体验,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导师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场景和技能要求,通过实践操作和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数字化时代的新劳动观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因此,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培训、交流、企业岗位实践等方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让教师了解数字化时代的新劳动观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水平。
加强大学生新劳动观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教师的使命,也是社会的职责。应该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新劳动观的认识和理解。
六、结语
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高校提出了加强学生新劳动观教育的新课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生的劳动观现状、通过大胆创新与变革,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把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等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大意义和当代价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时代加强高校新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并进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新劳动观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对于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新劳动观教育,不断探索适合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劳动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农村创业教育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GZ23-096)研究成果,及2023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立项编号:2023QJG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海礁(1975.08-),男,福建省仙游县人,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职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滨海路168号,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邮编:350200,电话:13205912220,电子邮箱:whj7780@qq.com。
参考文献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 钱雅蕾.习近平劳动观高校教育实践研究——基于对Y大学的调查[D].扬州大学,2023-05-01.
[] 黄泰岩.体现数字经济时代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光明日报,2023-08-22.
[] 肖峰.数字劳动的边界论析——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4).
[] 马晓琳.习近平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3-05-26.
[] 杜先伟.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 202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