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表达能力
正文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能促进其语言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是一种必要性的需求,也是一种长期而重要的工作。然而,当前初中生的表达能力普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一、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价值
1.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从语言的基本功能和角色来说,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交际技巧,在实践中,教师若能将这一点进行有效的培养,就能确保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有效。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能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以一种准确、形象的形式进行表达,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1]。除了这些,如果要开展更深一步的阅读写作能力训练,那么表达能力则是一种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基础技能,如果能力达到某种程度的话,在以后的训练中,将会拥有更加扎实,更加全面的语言能力。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学习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条理性。这几个方面的提高最终都能体现在提高语言的教学质量上,为这个目标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拓宽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思维
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鼓励学生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自己对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基于这一点,可以指导学生把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成直观的语言表达。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语言表现状态中把握住学生的实际思维状态,还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改善其思维状态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自我认知
通过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有信心地表达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这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此外,通过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种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比如,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时,会更容易地融入到集体当中去,并且在面对不同的人群的时候,也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表达能力现状
1.沟通技巧不足。初中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由于缺乏足够的语感和词汇量,使得学生很难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同时,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使用错别字或语法错误等等。这导致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的表现。
2.思考深度不够。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层级上,没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内涵[2]。这也限制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比如,学生在写作方面,往往只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格式,而不注意内容的质量和真实性;或者,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往往只会简单地重复教师讲过的话,而不是真正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缺乏自信心。初中生在表达能力方面,往往缺乏自信心。因为学生可能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所以不敢开口说话,或者害怕被别人嘲笑或否定。同时,学生们也经常担心自己不会说得好,因而不愿意发言。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培养
4.表达方式单一。学生在表达时通常采用单一的方法,缺少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这会导致学生在表述过程中过于单调乏味,难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同时,学生也会出现一些固定化的表达习惯,例如总是使用相同的词语来描述事物,或是总是使用同样的句式来表达意见。这些都会降低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因素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其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上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却显露出了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
许多初中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往往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表达中。举例而言,很多学生在写作课上只能照本宣科,并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创作。另外,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便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表达的机会。
2.评价标准偏低,重视表扬而非批评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评价标准较低,甚至有时会出现“无可非议”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学生的表现非常糟糕,教师也不会给予严厉的批评。相反,教师经常会给学生正面反馈和表扬,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满足,而且会使学生失去改进的空间。对学生来说,只有当教师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显然,这种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3.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在大部分的学校里,教师往往是主导者角色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者的位置[3]。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当教师过度强调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就更难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另外,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依赖教师的提示和引导,缺乏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利。
4.受环境因素影响,学生缺乏表达需求
一方面,在家庭环境中,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表达能力并不十分关心。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有效的表达训练。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表达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就可以逐渐形成表达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有些教师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持一种消极态度,认为学生的表达水平已经很高了,没有必要再多加努力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丧失表达需要的意识。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1.积极组织课堂互动活动,营造积极和谐的表达氛围
学生的语言技能主要体现在口语和写作上,初中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增加一些互动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课教学举例,本课重点讲述了作者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住的茅屋被大风刮得乱七八糟。这时,他该如何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但事实上,作者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生活的巨大磨难时,创作出了这首诗。作者的心态、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都能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4]。教师为学生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你有什么样的经历,让你觉得生活充满了挑战?”“你会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困难?”等等。通过这些互动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学生在发表观点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展示其表达能力和才华,加强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再以“壶口瀑布”这一课教学为例,这个课是关于自然景观的描写,通过阅读这篇散文,学生可以了解自然风光的美丽与神奇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文章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出自然风景的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文学技巧,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等资源,让学生观看真实的自然景象,并结合文字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动活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
2.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自信心
自主性是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应该有足够的自由度去选择表达形式以及表达内容。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表达,而不是只关注学生是否符合某种特定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表演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表达自信心,这是学生在表达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信心和表达能力。具体来说,教师首先为学生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语境,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可能不太合规或不符合常规的观点,以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表达体验。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表达习惯,例如不注意语法或拼写错误等,比如,在作文批改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表达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表达,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在平时的日常对话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话语。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表达的环境,例如在教室内放置一些艺术作品或者照片,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或者在课外时间组织一些演讲比赛或者文艺汇演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其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自信心。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步树立起自己的表达自信心,进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总的来说,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表达自信心,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表达方面的困难,最终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学生走向表达能力的高峰。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把学生的表达能力放在课程安排之中,并在整个学期中加以强化;其次,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比如,对于学生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辅导和指导,而对于学生表现突出的同学,则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后,教师应该定期评估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持续的优化和发展[5];最后,教师应该定期评估学生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改进。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简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又要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
4.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初中时期,学生处于青春期的过渡期,心理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学生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一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原因,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自卑心态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介绍如何处理负面情绪;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内组织一些社交活动,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增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在班级上开展“班级演讲比赛”,主题不限,但一定要保证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的影响;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拓展训练营,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自然环境,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更好地发展。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同时也要注意教师主导的作用,多角度考虑学生的需求,切实推进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裕长.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分析[J].教育艺术,2024,(04):9-10.
[2]李贤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4,(11):30-31.
[3]翟秀玲.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J].读写算,2024,(07):155-157.
[4]钱辉萍.“让教”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3,(35):57-58+67.
[5]邵霞.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0):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