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策略
正文
引言:
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提升的目标,就要从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也要抓住高质量课堂的趣味性、开放性、生本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进一步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致力于驱动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等多维度全面成长,意义重大。
一、“双减”政策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之意,一是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减少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不论是减学科培训还是减作业量,其核心是促进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化发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在“双减”背景下,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减质,相反,减负的同时还要增质,要促进课堂教学想着效率化、质量化方向发展,实现教育效益的提高,这也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1]。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痛点
自2021年提出并落实“双减”政策以来,号召和驱动各学校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此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当下仍然存在一些课堂教学痛点,距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其主要体现在:
1.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轻过程重结论仍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概念、规律的论证过程,重视对学生讲解数学结论,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巩固,缺少对数学知识模型的深刻理解,应用起来自然会出现漏洞。这些问题亦是我校数学教学的瓶颈,严重的制约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2]。
2.数学素养培养体现较弱。新时代教育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而不再局限于知识教学之中,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数学学科素养是对数学的高度概括,很好地说明了要培养怎样人才以及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的问题。就现状而言,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却体现较弱。比如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缺乏融会贯通,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差,缺乏实践推理,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差,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践验证过程,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
3.教学方法与程序制式化。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应运而生,比如结构化教学、问题式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性教学、合作式学习、游戏化教学、“互联网+”教学,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却在沿用制式化、老化的教学方法与程序,部分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存在胆怯心理或抵触心理,仍有待发展[3]。
4.教学评价与反馈不到位。评价与反馈是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但却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很多教师未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措施,或者对教学评价随意化、浅显化,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学情以及课程目标达成度准确了解。对于学生的反馈,部分教师也未能找到有效方法,不善于利用激励措施,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一)以教学氛围创新,驱动学生深度融入课堂
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度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进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应该是生动的、鲜活的、和谐的,不能太过松散也不能太过严厉,不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更加主动,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等学习力也会随之提升。教师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以轻松、友善的教学面孔对待学生,课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对学生保持耐心,以与学生做朋友的心态来展开课堂教学。此外,教师采取趣味性的叫法,将在课堂教学主线中穿插一些趣味问题、讲数学趣味小故事、播放数学趣味视频动画、玩趣味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算教师不要求,学生也自发地参与课堂,去研究数学知识模型,思考数学答案[4]。
(二)以教学主体创新,促使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必须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与灌输式课堂不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观察数学现象,进行数学研究,获得数学体验,进而得到数学知识。教师则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堂前段时间,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出教学任务、教学问题,或者侧面、隐性地向学生说明学习方法,然后就给学生资助学习留下时间与空间。虽然小学生年幼,学习能力有一定不足,短期学习效率降低,但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更加深入,更加牢固,长期来看学习效率会有所增加。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前面已经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本课是让学生利用方格纸或其他工具,以长方形面积来推演平行四边形面积,再依次推演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类多边形面积研究内容不同,但研究方法却是相似的,都是运用到割补法进行实践推演,因此本课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研究方法,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注意研究方法的一以贯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强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掌握了数学研究技能,实现全面成长[5]。
(三)以教学方法创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对制式化的教学方法与程序进行创新,用更加高效的、深入的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教学的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探索实施合作探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互联网+”教学、实践探索等多元教学方式,构建启发式、探究式、探讨式、活动式、游戏式、差异化等教学课堂,切实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6]。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讨式教学,在小组之内,学生之间轮流分享理解、质疑观点、探讨难题等,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更高,并且可以在合作探讨中促使学生爆发思维火花,强化数学知识认识,提升数学思维。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位置》一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在小组内与同学探讨位置关系,结合习题进行演练,促进知识内化。再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情境式教学,运用模拟具体情境的方式,再现数学现象,助力学生观察、思考。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中,主要给学生介绍了“直线间隔栽树模型”与“圆形间隔栽树模型”,“直线间隔栽树模型”中还分了“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栽”等模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有限,可能会将各类模型弄混淆,教师挑选学生上台来,手牵手,模拟演示各类植树模型,将有助于学生思考。再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游戏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趣味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去学习和内化数学知识,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学习了人教版四年级《四则运算》《运算定律》等课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计算接龙”“趣味填空”等游戏,“计算接龙”则是学生设计算式,指定人回答,回答正确则过关,再设计算式指定下一人回答,依次轮流;“趣味填空”是给出有留白的算式,让学生填上符号或变动符号,使得算式成立,这样的学习方式趣味十足,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以知识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繁多,但是知识点之间却也存在着一定联系,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知识点变成知识线,在变成知识网,学习质量与效率势必更好。新时代教育倡导结构化教学,其本质就是将繁复的数学知识模型,用有序的结构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入手,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7]。
例如,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的主题中,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知识,虽然各个知识点公式不同,但是其数学本质以及推演方法却是相似的,因此,在学习该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总结,让学生将各类图形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形成思维导图,也让学生回顾并分析各类图形的推演过程,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并获得知识、技能、思维、经验等多维度提升。再例如,在小学阶段“数与运算”的主题中,涉及到整数、分数、小数知识点,在系统性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整数、小数、分数的定义、法则以及相关的计数单位、计算方法等总结出来,促使学生形成结构化数学模型认识。
(五)以数学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底层素养
新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非局限于培养学生某一知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也将助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三会”数学素养架构以及“数感”“量感”“逻辑推理”等具体的数学素养指标。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乐于研究、善于辩证的意识与能力,要带领学生通过演绎法、应用法、辩证法、实践法等多元方法去探索数学知识,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严谨性、逻辑性、结构性等特点,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注重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实践推演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习题:1/2+1/4+1/8+1/16+1/32+1/64=?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画一个圆为单位“1”,1/2即圆的一半,1/4即剩余面积的一半,以此类推,促使学生提升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六)以评价反馈创新,激活学生的数学热情
评价与反馈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通过“日评价——周分析——月总结——期末奖励”的操作模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做好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不能以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指标,而是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一些学生虽然没有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日常学习刻苦努力,也应获得正向的评价。将评价反馈给学生,则提倡教师采用激励策略,即多肯定、多赞扬学生的优秀表现,在班级内树立榜样,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足表现,教师也要采用柔性批评,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客观指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改进计划,做好跟踪关注。总之,在评价反馈方面进行创新,将有利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学情,并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8]。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途径与策略,是时代的号召,也是万众之期望,意义重大。本文结合课题研究,提出以教学氛围创新,驱动学生深度融入课堂;以教学主体创新,促使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以教学方法创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知识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以数学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底层素养;以评价反馈创新,激活学生的数学热情的路径与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赖红艳.“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4,(06):151-153.
[2]薛婧.新课标“三会”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4,(04):89-91.
[3]苏彩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2(21):210-211.
[4]肖贞.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艺术,2024,(04):69-70.
[5]英珍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J].学园,2024,17(12):38-41.
[6]刘春梅.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教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J].数学教学通讯,2021,(01):51-52+54.
[7]徐明翰.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思维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4,(02):133-135.
[8]李晓宇.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4,(08):53-55.
注:(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23]GH239,课题负责人:井治清)成果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