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复习课;思维导图
正文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往往遵循“考试-讲解试卷-再考试-再讲解试卷”的固定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对知识的掌握过于刻板,很难灵活运用。长时间如此,学生的学习信心会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该问题,数学教师要重新审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章节重点知识,将平时学到的零散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化呈现,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思维导图的运用特点
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应用,已经对传统的学生笔记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常常倾向于全面记录教师的授课内容,以方便日后的复习。然而,这种做法不仅工作量大,且往往包含大量的冗余信息,这无疑会增加学生整理思绪和逻辑的难度。而思维导图的出现,恰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从一个核心知识点出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发散性思考,从而将这种复杂的思维结构以清晰、有条理的图形方式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模式下,思维导图以中心主题为起点,再向外辐射出众多相关联的知识点,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从思维导图的应用中,可以概括几个核心特性,首先,强调在绘制过程中要明确并突出关键知识点,这是整个思维导图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思维发散的起点。其次,思维导图的结构呈现出高度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这会让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有条理的思维模式。最后,思维导图更注重对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而非对细节的描述。
二、初中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及时调整复习方式
在传统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负责引导学生总结和学习数学知识点,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解题方法,从而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并影响复习效果。为应对该问题,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个性化的知识框架,从而提升解题的灵活性和创造力。该教学方法不仅和新课程标准相符,也能实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对提高初中数学复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数学主题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以“四边形的性质”和“四边形的判定”为两大核心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其涵盖的各个细分知识点。具体来说,在“四边形的性质”这一主题下,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各自独特的性质。同时“四边形的判定”部分则包含各种四边形的定义和判定准则。通过这种方式,思维导图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直观化、且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各个关键词,轻松地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同四边形在性质和判定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更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整体把握能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对于初中数学知识复习教学,是回顾和巩固已学内容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通过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更系统地整理和内化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之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而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发现他们知识理解盲点的好机会;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完善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时刻。但如果教师只停留在习题的讲解或知识点的重复强调上,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拓展,复习的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在复习过程中能自主调节学习的进度和难度。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线段、直线、射线”时,要推动学生采用思维导图为学习工具,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为确保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通过合理设计数学问题,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思维导图,并围绕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作图时要把握的关键要素。如,教师进行提问:“线段、直线与射线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在作图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关键步骤和细节?”当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允许他们建立构思并完成思维导图的设计。同时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评估者和指导者,主要负责对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审阅和评价。如,有学生可能会以“直线”、“线段”、“射线”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以“区别与联系”和“详细解析”为分支进行展开。在“直线”的分支下,学生会被细分为“定义阐述”和“符号表示”;而在“线段”的分支下,则包含“定义阐述”、“符号表示”、“固有性质”、“线段间的比较”等子分支。然而,当教师仔细审阅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时,会察觉某些关键知识点的遗漏,如,在“线段”的分支中没包含“线段中点”的概念。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引导他们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和回顾,从而确保学生对该章节内容的全面把握。
(三)利用思维导图建立错题集
首先,数学教师倡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构建个性化的错题集,将其作为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分析错题的本质原因,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错误方面。同时借助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学生能更结构化地整理和回顾自己的错题,从而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某些特定题型上反复失误,反映他们在解题时存在的固定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构成阻碍。而为打破这种思维定式,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学生常见的错误题型进行分类、整理、总结。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题型的解题逻辑和策略,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效规避类似错误。
例如,建立错题集,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知识盲点和易错点明确地标注出来,并通过对错题的整理和反思,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更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和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初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有创意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建立全面且逻辑严密的知识架构和评价体系,思维导图能提升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借助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层次性,教师要协助学生更有效地整合和串联知识,让课堂复习更具结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教学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建龙.初中数学课堂运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5):59-61.
[2] 袁辉.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探究[J].数学之友,2023(19):50-51,55.
[3] 程玘.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10):0100-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