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本教学策略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珊珊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大尚庄幼儿园

摘要

绘本就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绘本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全过程。使师生共同进步的活动。


关键词

幼儿 绘本教学 策略

正文


绘本教学包含在早期阅读当中,早期阅读包含在语言教学中,更确切地说,绘本教学属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类。绘本教学它本质意义上和常规的看图讲述故事教学相通而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它的自身特点是图文并茂,情节发展有序的书本式的表达。所以,我们要给予儿童自主阅读的机会,把儿童为主的学习融合在绘本教学之中。

近几年,幼儿园语言教学掀起了绘本热潮,但是我们发现现在更多的绘本教学,往往局限在老师讲述、提问,幼儿安静倾听、回答的一个过程,整个教学活动中,孩子是一个旁观者,他们对故事中角色的体会不够深入,因此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也不高,绘本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

    执教的教师在上课前应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地定位,今天我上的是“绘本教学”,开展的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大宗旨在于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在这里“兴趣”、“习惯”是关键词。因此,在课堂上提供充裕的时间,创设幼儿人手一本小书、自主阅读的机会,积极营造阅读的氛围,并对幼儿的阅读习惯提供正确的示范,作出相应的要求。

    二、精选绘本,符合认知规律

    开展绘本教学的第一步就是为孩子选择好的绘本故事,绘本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童话绘本故事、百科绘本故事、艺术绘本故事、生活绘本故事、儿童文学绘本故事等,丰富多彩的绘本既能丰富幼儿的阅历又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快乐。面对内容如此丰富的绘本故事,作为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精选绘本,筛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绘本故事,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孩子的共鸣,促进孩子的成长。

    在精选绘本故事时,为了让小班孩子更好地读懂绘本,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为孩子选择画面单一的绘本吸引小班孩子的眼球和注意力,让他们直截了当地关注到画面的主要内容,如:《小蓝和小黄》、《好饿的毛毛虫》;内容上应选择贴近小班幼儿日常生活的简单故事,如:《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喝汤喽,擦一擦》、《小鞋子,走一走》。中班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既要关注贴近生活具有童话色彩,又要注意丰富绘本的内容,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我爱大自然》、《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谁在哞哞叫?》等。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爱学、好问、有较强的求知欲,并且开始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更加要注意拓展幼儿的视野,选择能引起大班幼儿思考、想象、创造的绘本故事,如:《我爸爸》、《小薇向前冲》、《爷爷一定有办法》、《蚯蚓的日记》、《幸福的大桌子》等。

     三、绘本教学的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幼儿思维的发动机,巧妙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绘本,享受绘本带来的无穷魅力。

    (一)如何设计问题

     提问是分层次的。由简到难分为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以故事情节为发展线索的,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图画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如何组织问题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思考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集中注意力。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幼儿观察画面的整体特征,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活跃起来。

    (三)提问的方法

    1.猜想式的提问

    许多大师的绘本作品都配有不同画风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事件,幼兒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探索出最佳答案。猜想式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思考,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积极主动地发言,增强的自信心。

    2.开放式的提问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也就问题要多样性,一个问题可以多种回答,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

    3.递进式的提问

    由简单到难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不能设计一些过于简单、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目标毫无帮助的问题,答案可以脱口而出,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但无实际效果,不但激发不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因此问题要形式多样,没有准答案式的提问,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加强看图指导、增强幼儿理解能力

    绘本中兼具图画和文字,两者的有效结合为幼儿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图文并茂,将图片与文字穿插在故事中,由此让幼儿发现另一种生活的艺术。在绘本教学中,其中的图画不再是简单的文字配画,而是故事中的一个部分,其也具有与文字一般的文学价值。绘本在幼儿的眼中,其不是枯燥无聊的幼儿读物,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独立个体,其对幼儿的学前生活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幼儿可以通过观看图画实现对绘本内容的掌握。因此,在幼儿还不具备较强认字能力的阶段,教师可以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加强看图指导,通过图画引导幼儿了解绘本中的主要内容,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图画欣赏能力。例如在学习《胡萝卜种子》这个故事时,由于这个故事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一张张的图片中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要给幼儿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发芽的植物,另一张是没有发芽的植物,让幼儿了解种子发芽的状态。再看另一张胡萝卜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胡萝卜,例如“大大的”、“红红的”,然后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个任务,让幼儿回家找到胡萝卜,尝一口胡萝卜是什么味道,第二天告诉老师。以此来为小朋友们讲解一张张图片的涵义,增强幼儿对图片的理解,最后体会胡萝卜种子发芽后,故事中小男孩的快乐。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回班级放在植物角,带领幼儿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当种子发芽后,小朋友会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样快乐,由此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总之,绘本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只是就角色扮演在绘本教学中的运用做了自己的尝试和总结。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绘本的特质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让原本静悄悄的绘本动起来,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投入绘本教学,领悟绘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钱梦婷.小绘本,大世界――幼儿园多元智能在绘本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7,(17):74.

    [2]曹娜.浅谈幼儿园绘本教学的现状和教学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7):229-230.

 [3]凤琴.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方法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04):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