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价值意义及实践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玉蕾

大连交通大学

摘要

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并运用于社会中,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对于塑造家庭成员的个体、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从家风建设的内涵、价值意义、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家风建设的实践路径四部分来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新时代;家风建设;价值意义;实践路径

正文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小分子,家风不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而且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建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家风建设问题,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注重家风建设。家风源于家庭,不仅是中华人民的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一、家风建设的内涵

家风是指家庭或者家族代代相传的一种习俗习惯。在长期培育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共识称为家风建设。家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家风诗》中,是通过歌颂家族品德来鼓励自己。故而,家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家庭文化。

家风建设主要指在家庭中继承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家风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家庭教育。家风建设主要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中,家长处于一个示范的作用,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第二、道德修养。家风建设注重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包括勤劳、勇敢、正直、诚信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家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青年的价值观以及思想品质的培养;第三、文化传承。家风建设涉及到文化传承,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在培养过程中学习优良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四、社会责任。家风建设还需要强调家庭成员的责任感,不仅要为家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还要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讲个体投入到社会环境中,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风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家庭中乃至社会中形成一个健康且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圈,从而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家风建设的价值意义

(一)家风建设有利于凝聚共同信念,增强爱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2016年10月提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凝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作出多次论述并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这充分说明了共同认识对于凝聚力量的重要性。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信念。家风建设有利于推动国人的家国情怀。《国家》这首歌中曾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和国是密不可分的,家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将良好的家国情怀融入骨血中,可以让每一个成员激发出爱国之心,了解到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在好的家风建设下,每一个成员不仅坚实了思想基础,而且还提升了爱国主义情怀。将家风建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激发中华儿女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的动力,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中,自觉抵制了不良思潮的侵袭,为实现中国梦筑牢了力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不会歪曲事实,作出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事情,为国家事业的稳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家风建设有利于维持家庭和谐,保持社会稳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建设有利于维持家庭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家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风建设包括家庭教育和品德培养等,其中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等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在家庭中获得。也许有些品德是在学校获得的,但基本的价值观形成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日后做人做事的示范。建立良好的家风,使家庭充满积极乐观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家庭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相反,社会的稳定也为家庭的和谐提供了条件。如果国家发生战争,社会动荡,人民食不果腹,试问还有谁会关注家庭教育,关注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社会的稳定对于家庭和谐给予了物质前提,外无动乱,才能为个人提供安静、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吃饱饭,穿暖衣的基础上才会去学习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即如此。

(三)家风建设有利于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所以"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成了教育的首要问题。也要求我们的教育方针与国家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风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新一代的青年承担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任,家庭的教育必须与历史使命相匹配。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终将达到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和每个人自由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现如今,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比如5G通信、人工智能、航天事业等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精神方面,中国始终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体系。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极大的提升,但却没有全面满足,所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才来作为支撑。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而家庭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好的家风建设有助于保障人才的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优良家风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家庭成员的习惯以及培养问题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优良家风能够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这是因为优良的家风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愿意为社会提供才华和智慧为人民服务。因此,家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好的人才为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三、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庭这个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会议中对家庭、家风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作为青年的第一个生活环境,父母是青年的第一任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更要做好带头作用,这不仅能在家庭环境中更好的对子女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而且与国家的党风政风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还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一)以传统美德建设家风

优良的家风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传统美德建设家风,既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有利于将家风建设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其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的家风是积极向上,不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新时代,我们进行家风建设不仅可以弘扬传统美德,也能够将传统美德融入家风建设中,与社会接壤,深入公民的思想。良好的家风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的好处,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将一个家族的优良基因和风俗习惯传承下去,还能够延续传统美德,推动公民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统美德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勤奋上进、乐于助人等,这些优秀的品德在当下依然具有很大的作用,能够促进每一位家庭成员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热爱社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以传统美德来建设家风,能够用最原始的事物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品质的形成,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以红色家风建设家风

所谓红色家风,就是指在家庭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家风。以家国情怀作为根本内核,将纪律严明的风气作为基础。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不能丢弃的传家宝。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百年征程中,留下了许多令后代学习的精神品质。例如,毛泽东同志曾为亲情规矩立下"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语重心长地教育晚辈要过好"五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并制定了"十条家规"等等都是红色家风的典型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做出了深刻的总结,明确提出要向焦裕禄等同志学习,做好家风建设的榜样。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富,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以红色家风建设家风,能够充分发挥红色家风的教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家风建设的进程。红色家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新时代赋予丰富的时代意义,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老一辈革命家们在教育子女方面都坚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焦裕禄一生勤俭节约,他教导子女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恪守家风。中国共产党人谷文昌言传身教将家风牢牢刻在子女心中。中国共产党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为红色家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时随着历史和时代不断前进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源于人民的实践,扎根于人民的生活,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本立足点,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生命力。

家风是不断变化的,家风建设也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国家和个人的最本质的追求,对优化家风有着积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优良家风必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家风建设注入新的要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仅可以促进优良家风的建成,还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两者不仅具有高度的契合,而且能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引领和价值导向,为社会认同坚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家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对习近平关于注重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和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个人与社会、国家互动的显著表现,其中蕴含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意义。早20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直观的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关系。要结合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的百年时间中的经验,站在人民群众的视角下,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现实价值,将其转化为每个人进行家风建设的责任中,营造一个支持家风建设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培育新时代的社会风气和党风政风有着积极的影响。家庭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组成,而社会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一定会通过个体反映到家庭中;好的家风有助于个体甄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相反,不良家风对于个体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是没有帮助的。因此,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内涵及价值评判,对于家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家风建设内容

家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并不总是相同,但是两者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孕育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具有文化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家风建设也是对处于家庭或者社会中的个体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也是对家庭成员的要求。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知识,将其用于家风建设并指导实践,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人的个人思想和指引一个人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在家风建设中,不能照搬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而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推陈出新,提取有助于家风建设的内涵。

(三)家校社相结合推动家风建设的实施

家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工程,不仅需要一个家庭的培养,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三观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转变家庭观念,发挥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家庭成员要注重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坚定基础。其次,学校教育是加固孩子三观的建立的重要基点。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老师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教授学生立身做人的方法。老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进行教育。此外,学校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活动结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最后,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探索每个地方关于家风的特点,打造当地的家训家谱文化,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用文字、录影等方式将当地的特色家风记录下来;此外,挖掘生活中良好家风的榜样,将其事迹进行传播和分享,让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传播良好家风的氛围。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建立优良家风的公众号、微博等,将优良家风传播出去以助力其他地区家风建设。

五、结语

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建设在新时代成了人民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根本立足点。新时代,加强家风建设,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而且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个人三观的形成和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加强家风建设,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协调,相互结合;为家庭营造了和谐的家风,为学校教育奠定了落实教学活动的基础,为个人在社会中实现价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献苏.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思维[J].华北水利水电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11-18.

[2]鹿锦秋.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社区治理作用的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家,2023,(1):153-160.

[3]张颖.把对党忠诚纳人新时代共产党人家风建设[J].毛泽东研究 ,2022,(2):85-92.

[4]靳凤林.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1):47-56.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0,(08):4-8

 

 

作者简介:刘玉蕾(2000-),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大连交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