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节日,构建幼儿园美育课程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传统节日;美育课程;策略
正文
美育是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审美情趣的教育,美育课程则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那么,科学、合理的幼儿园美育课程对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种积累和沉淀,象征了一种传承和继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内容包罗万象:生产生活、人文礼仪、风俗习惯以及天文信仰等等。
一、注重多元发展,制定美育课程目标
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先生提出:“幼儿园美育课程目标是从幼儿的能力和兴趣出发,对幼儿审美素养的发展提出具体要求,以期满足幼儿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表达与创造”。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幼儿美育目标为“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等。我园根据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探索凸显美育价值取向的传统节日美育主题活动目标框架,从关注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转向聚焦幼儿审美经验获得、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创造里力的发展,并结合节日的周期性和反复呈现特点,经实践探索初步确定各年龄段幼儿美育目标走向,即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美育课程总目标的引领下,课题组做细化、班级则进一步根据幼儿实际需要,将美育目标做动态细化。例如:在“喜乐春节”主题美育课程中,围绕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分别制订以下目标:
年龄段 | 审美意识 | 审美情感 | 审美能力 |
小班 |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春节中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围炉等习俗的有趣、喜乐,丰富审美感知经验。 2.欣赏有关春节的歌曲、童谣、儿歌等,丰富幼儿对作品的韵律、节奏美的初步审美感受。 | 1.初步了解春节里好玩、好吃、好看的东西,感受过节的美好与热闹,获得快乐体验。 2.喜欢听、看有关春节的歌曲、童谣、儿歌等,并乐在其中。 | 1.愿意以动作、语言、表情、声音等,表达过喜乐春节时的感受。 2.能以哼唱、乐器、绘画等喜爱的艺术形式,表现春节的喜庆、热闹。 |
中班 |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节日中人们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2.对有关春节的童谣、绘本等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关注作品中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和画面中的形象美。 3.在欣赏各种贺卡、手工艺术作品中,能对作品形态、色彩之美,产生相应的联想与情绪反应。 | 1.乐意参与春节活动和游戏,激发幼儿对各种美的事物的喜爱之情。 2.能专心观看喜欢的春节作品、演出或绘本,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 3.对参与贺卡、灯笼等手工制作有兴趣,感受创作的乐趣。 | 1.能以富有美好寓意的语言,较为流利表述对身边人的祝福。 2.乐意以歌唱、律动、表演等形式,参与春节活动与游戏,丰富审美表达经验。 3.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创作春节的各种事物。 |
大班 | 1. 通过采访、查看、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丰富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经验,感知迎新、团圆、喜庆之寓意。 2.欣赏和学习有关春节童谣、儿歌和绘本故事,能联系已有审美经验,进一步丰富对文学艺术作品中语言、韵律、画面、情节、色彩等艺术表现之美的体验。 3.对春节服饰、手工作品、团圆美食等,有自己的理解与美感体验。 | 1.积极参与春节主题活动、游艺活动,在除尘、贴对联、剪窗花、设计新衣服、品尝年夜饭等习俗体验中,激发幼儿参与欣赏美、感受美的兴趣。 2.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有关春节服饰、美食、习俗等的喜爱与美感体验。 3.欣赏有关春节的文学、手工作品时,能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 1.积极参加与春节有关的艺术表达活动,能以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表现手法,表达对春节人、事、物的美的感受和想象。 2.乐意参与创意设计,以多种形式布置春节环境,烘托氛围、美化生活。 |
二、关注幼儿生活,优化美育课程资源
资源与课程、活动、幼儿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通过搜集、调查和研讨,收集传统节日的美育课程资源,从中挖掘教育价值。
1.分类梳理,让课程资源清晰化。
首先,我们与幼儿、家长一起通过网络收集、调查采访、资料查找等途径,从审美目标出发,对过春节时的文化、习俗等信息加以整合,从春节民俗、礼仪文化、春节饮食、春节服饰四个方面入手,形成春节美育课程资源,并将相应的材料进行整理,划分出绘本、手工、音乐、故事传说等类别,让美育资源清晰可见,便于选择与操作。
2.了解兴趣,让课程资源立足幼儿。
我们秉持幼儿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在前期师幼、亲子共同收集资料后,与幼儿共同探讨,通过谈话、调查问卷、日常观察、投票选择等方式,了解幼儿的不同兴趣点与生活经验。从周围环境中幼儿较常见、日常生活中幼儿能使用、平时学习中幼儿喜欢且符合认知水平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选择。最终各班均有一个侧重点,如:大二班幼儿在讨论“我想怎么过年”时,以绘画形式展现出对除尘、打扫等风俗的好奇,于是,教师顺应幼儿的兴趣,将内容预设为除尘打扫、张贴春联、送红包等有关春节习俗的美育课程活动,以此促进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大三班的孩子在前期开展“鹭岛风情”主题活动中,有了寻找厦门美食、品尝家乡菜的活动,对饮食文化有着特别的热情,老师及时发现幼儿兴趣,预设从美食入手,开展春节饮食的相关文化。从立足幼儿经验的角度出发,大四、大五班还与幼儿一同预设出“穿新衣过大年”“春晚大舞台”等美育主题课程内容。
3.筛选审议,让课程资源更为优化。
有关“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源包罗万象,我们该如何取舍?有了前期对幼儿生活经验的了解与梳理后,我们在对春节资源的收集分类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审议与筛选。结合《指南》精神,同年段老师进一步研讨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选择原则:一是精密结构元素、离幼儿生活过于遥远,如:不同时期春节服饰的变化,由于离幼儿经验缺乏无法理解,我们便进行删除,不予选择;二是高结构元素,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幼儿有一点经验,但较为陌生,我们暂不选择,但根据幼儿需要可做适当补充;三是低结构元素,幼儿有经验、触手可得的,如:贴春联、挂对联、写“福”字、年夜饭等,我们进行选择,再根据实际优化。
三、鼓励亲身体验,促进美育课程实施
1.源自于问题探究的集体活动开展。
我们结合审美目标,延续问题情境、在幼儿兴趣基础上,开展集体活动。在讨论想要怎么过春节时,有幼儿带来了绘本《开心过大年》,受绘本启发,孩子们表示,也想设计和绘本一样的“可以打开的门”,并在门上贴上春联与“福”字。于是,班级教师支持幼儿想法,与他们探索什么材料制作门更合适、如何制作才能方便打开。在此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制作的门太大了容易倒——用积木支撑——KT板又折坏了——寻找更加牢固的材料——寻找保安叔叔帮忙……沿着问题,教师带着孩子开展了集中活动:“大门的秘密”,了解到大门的结构以及可以打开的“秘密”所在,最后,幼儿终于用万通板、使用孔胶圈的方式,在保安、教师的帮助下,制作了可以打开的大门。
当遇到问题教师无法解决时,我们则引发幼儿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方法,利用身边资源,展开相关活动。如:孩子们讨论至如何写“福”字、怎样写对联时发现,老师也不会写书法,怎么办?此时,有孩子提出:自己的爷爷是书法家,可以让爷爷教大家写书法。但是问题又来了:疫情期,爷爷无法进入校园怎么办?孩子们想出:可以拍摄视频或者直播,于是,来自于爷爷的线上集中活动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学习的孩子们,不仅学习如何正确手握毛笔的方法、尝试绘制“福”字,更是在活动中显得异常认真与专注,也在和爷爷的互动中,感受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与美好寓意。
2.源自于放手表达的区域环境支持。
我园注重幼儿园生活化美育环境的创设。围绕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接幼儿直接经验,从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入手,创设美育环境,开展多样化审美活动。
首先,我们鼓励幼儿在前期资料收集后充分表达,将自己对于春节中各种美的元素运用丰富词汇表述。如:幼儿在说到春节祝福语时,对四个字组成的祝福特别兴趣,教师便调动幼儿已有经验,鼓励大胆表述,于是,“恭喜发财”“事事如意”“平安幸福”等具有生活气息与春节喜庆氛围结合的语言,在孩子们的表述中显得童趣,又在进一步讨论中,感受到传统节日中,语言所带来的美好寓意。其次,我们鼓励幼儿将表述利用各式材料加以表现,增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区域中,孩子利用收集的各种材料,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创意表现祝福语言。如:在纸盒上以蜡笔绘制出一个个苹果的形象,表示“平平安安”,用超轻粘土捏出小羊的形象,告诉我们代表“样样都好”;再者,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将环境创设的自主权交还幼儿。幼儿主动参与主题墙设计,运用绘画符号、照片剪贴、手工制作等表征形式,记录活动过程、新的发现、提出疑问,在区域、墙面、走廊等地呈现出探究历程。
最后,我们引导幼儿在感受、创作、评价、欣赏、优化的形式,引发幼儿的自我反思与调整,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如:幼儿在第一次环境创设后,通过自评及对其他班级创设后的比较评价后,反思小结出春节环境创设中的色彩搭配中,如果作品都是喜庆的红色,再配艳丽颜色,如:玫红色、紫色等,就不明显也不够美观,于是通过各种商场、庙会布置场景的再现,幼儿从中小结出:底色可用灰白黑三种色调进行调合,并可统一底版颜色,让主体布置更加凸显;又如:大二班幼儿以自绘的“福”字、对联进行张贴,在欣赏其他班级的环创后,观察到大三班幼儿在摆放年夜饭时,张贴成圆盘形式,呈现出对称分布与规律性的重复。于是,老师组织幼儿再次欣赏对联、“福”字的多种不同张贴造型的照片后,引发“怎样张贴更美”的话题,最终,在大家确定对环境进行二次改造,成为小区式的排列,并将对联等进行并列式对称张贴,让环境看起来更具有整齐的有序之美。
3.源自于热爱生活的活动开展。
在“喜乐春节”的主题活动课程开展中,我们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究,并从中引导幼儿对生活的爱。如:幼儿在制订“如何过春节”的计划单中,提出了大扫除的想法,但是如何大扫除更快、打扫时有何注意事项呢?孩子们发现,生活老师的橱柜里,就有许多打扫工具,还发现挂勾上挂着的布有不同的颜色。于是,了解各色抹布的作用、如何擦桌子更干净、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不用的东西太多怎么办等生活问题,成为了他们探究的热点。通过“大扫除”,孩子们不仅对常见事物有了关注,更是在幼小心灵中,种下了一颗喜爱劳动、学会生活的种子。
4.源自于美好体验的节日庆典活动。
延续着春节的喜庆、热闹,我们将元宵节与开学典礼进行融合,开展“乘虎年之美,聚元宵喜乐”的节日体验活动。典礼前,幼儿、教师在前期课程开展的基础上,利用课程中设计的刮刮卡、灯笼、活动照片以及幼儿选择的各种礼品,创设喜庆热闹的迎新氛围。开学当天,身着喜庆服装的孩子们,带着喜悦与教师互道祝福。当他们在温馨、甜蜜的氛围里摸着奖箱、刮开奖卡、带着期盼与新奇领取礼品时,伴随着惊喜与快乐的,更有着老师们的满满祝福与爱意。而家长也在幼儿的期待开学中,对我们将传统节日的课程与生活做链接,与开学典礼相结合的做法给予赞赏。
我园的传统节日美育主题课程还在不断实践,在传统节日春节的主题课程建构中,我们立足幼儿视角,不断创设感受美、体验美的条件,使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升,从中促进了其全面发展。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为美育课程发展实践出新的视角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珊珊,安红.幼儿园美育课程开发的价值选择及其实践路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6):99-105+120.
[2]张亚琴.基于生态美育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1(08):46-47.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传统节日的幼儿美育主题式课程实践研究”(编号2020XB0574)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