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策略探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杨建华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南通 226019

摘要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深,英语已成为国际间沟通的重要工具,但当前,国内高中英语教育偏重于语法和词汇的应试教学,导致学生虽能应对考试,却难以在实际交流中自如运用英语,更无法在英语交流中展示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本文主张英语教学应转变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全面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发展,通过实施这一教学策略,期望学生能更流畅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文化自信;培养措施

正文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正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共通语言,其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也愈发关键,教师需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远不止于语言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高中英语教育过于关注应试技巧,忽视对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这无疑是一种缺失,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提出应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传播,期望通过这一教学策略,能够培育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能坚守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新一代青年,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贡献力量。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进行外语学习的基本要求

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外语学习绝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习得,更深层地涉及文化交流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自信的培养至关重要。语言是文化的映射,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表达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当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坚定的自信,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并运用外语中的文化元素。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对本国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认同,也来自于愿意将其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的开放心态。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外语学习的真谛—是为应对考试,更是为能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展示和传播本国文化。当学生能够用英语流利地介绍中国的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时,文化自信和英语口语能力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也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

(二)完善学生人格的必由之路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文化自信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尊重,当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豪于自己的文化时,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自信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文化自信还能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我,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学生很容易在文化的洪流中迷失自我,甚至产生文化认同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与价值观。

(三)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自信正是这类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还能为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当学生走出国门,他们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都将是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端正学生文化价值观念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严峻考验和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化,这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英语教学能够与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将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更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Festivals and Customs”这一教学主题为例,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和独特的风俗习惯,通过这些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学生将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语境,指导学生如何用英语流畅地介绍中国的节日及其相关习俗,这种教学方式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将能更好地掌握介绍中国节日的有效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方法,还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并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富有新意和深度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发掘教材内容,坚定文化自信

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历史深度的内容,这无疑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这些历史知识,教师有机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为他们的英语写作增添丰富的素材。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历史要素,以此为纽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深化学生对英语与文化交融关系的理解。

Honesty and responsibility”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诚信与责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讨论环节,主题为“深入探讨诚实与责任在个人及社会层面的重要性”,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中国古代体现诚信与责任的经典故事,比如“曾子杀猪教子”的典故,以此揭示诚信与责任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厚底蕴。这样的讨论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更能让他们深刻领会到诚信与责任对于个人品格塑造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这些传统美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生活融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运用与“Honesty and responsibility”相关的英语语言材料来辅助教学,例如引用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教授表达责任担当的英语句式等,这些语言材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结合写作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知识

在高中英语的知识架构中,写作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它既是检验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锻炼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更能引领他们深入探索并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The Art of Painting”为例,这一课题触及了中国深厚的绘画传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将传统文化融入写作教学的优秀平台,教师可以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题,策划一次别开生面的写作教学活动。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多个层面,如绘画的历史沿革、不同的绘画风格、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以及绘画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等,随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性短文。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语言知识,更需要主动搜寻和学习与中国传统绘画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商定写作的结构和内容,这不仅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锻炼,更是对他们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传统文化如绘画艺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熟悉而又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主题,学生们会展现出更加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技巧,更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将中国传统文化如绘画艺术融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感知,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热情洋溢,对未知充满探索欲,同时对外来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外,更应巧妙地利用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西文化在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社交方式以及价值观上的独特差异,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更能够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为塑造具备全球眼光同时坚守本土文化的新时代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英语教育应更加注重文化的渗透与教学,使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伦军.文化自信的提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104-107.

[2]孔鸿斌.浅谈文化意识素养要求下高中英语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J].英语画刊(高级版),2020(28):110-111.

[3]赖静.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阅读课的探索——以初中英语Isthisyourpencil?SectionB2a-2c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06)51-52.

[4]汪贞.提问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10-2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