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之美,“融”育人之行——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职语文专题教学探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伟娜

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随着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中职教育面临着如何有效整合各学科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挑战。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策略,能够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不同知识领域间的互动和连接。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以中职新教材内容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学科融合实现教育内容的深度扩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关注如何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思政、职业规划和音乐等进行有效结合,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学科融合视域;中职语文;专题教学

正文


引言:

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更在于通过文学教育促进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的全面发展。中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多呈现出实践倾向和具体直观思维方式,学科融合便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跨学科内容的整合,能够有效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需求,从而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此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内化。通过学科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全面地满足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育人需求。

一、与历史对话,开展文学分析专题教学

语文与历史的结合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得以深入挖掘。学科融合让学生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学鉴赏的层次和深度[1]。此外,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介绍,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语文知识,更在无形中接受了历史的熏陶,学会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以鲁迅的《药》为例,教师事先准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革命的起因、过程、关键人物以及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影响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如晚清时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历史照片、政治地图,以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注意文中对华老拴夫妇和夏瑜等人物的描写以及事件的展开。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情节,如夏瑜的鲜血如何被使用,探讨其象征意义。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代表文中的人物和历史人物,如夏瑜和辛亥革命的实际参与者,讨论其可能的想法和反应。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该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如何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时和今天的社会意义。

二、与思政衔接,感受科技强国专题魅力

将语文与思政教育融合之后,课程思政理念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语文也不再是简单的古文现代文的学习。教师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背后的人文思考,积极挖掘思政教育素材,让文学与思政实现思维碰撞,激发出新的学问火花。通过探讨“科技强国”主题,结合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阅读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经典文本,学生不仅学习到科技的重要性,更能够从文学的角度感受到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伦理责任[2]

教师在讲解徐颖的《北斗,每一颗星都在闪亮》时,可以先讲述北斗系统研发的初衷,包括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战略自主性,通过时间线展示北斗系统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强调国家在科技方面的长远规划和实力。简化并科普北斗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其技术实现方式,并展示北斗系统在交通、农业、灾害预防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强调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大科技成就的意义,讨论科技进步如何实现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的愿景。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增强学生对国家科技成就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参与国家科技发展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与就业同频,探索职业发展专题真经

在中职教育中实施学科融合,特别是将语文教育与就业规划及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是一种深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策略[3]。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的力量深化了学生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和职业道德的内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例如,通过学习文学中的职业形象和职业故事,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还能增强其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

《工作,从卖灯泡开始》这篇文章为教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文章中的主人公虽然从事的是一份看似简单的卖灯泡工作,却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体现了工匠精神中对工作质量的执着追求。面对初看起来平凡且枯燥的工作,主人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到底,最终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认可,这种态度展示了在职业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总能带来成就感和自我成长。教师可以使用这篇文章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行为和选择,讨论这些行为如何反映出职业道德理念。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在实习、兼职中的经历,如何应用这些职业道德理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准备迈向未来的职业道路。

四、与音乐共振,弹奏爱与生命专题乐章

融合语文与音乐,特别是围绕“爱与生命”的专题,不仅是一场学术的交响,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音乐是表达情感的强大工具,而语文则是理解和表达复杂情感和思想的媒介[4]。将两者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同时通过音乐的表达,加深对这些情感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开展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爱的广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提升其人文素养。

《小提琴的力量》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一位身患绝症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坚强,展现了音乐—特别是小提琴—在人类情感和心灵沟通中的非凡能力。教师可以播放文章中提到的小提琴曲,如《圣母颂》和《希芭女王的舞蹈》。让学生在聆听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注意音乐如何传达情感,特别是如何与文章中的情感主题相呼应,并讨论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调性是如何与文中的情绪和主题相匹配的。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提琴的力量”这一主题实际上指的是什么?讨论音乐如何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治愈和情感表达方面,让学生分享个人关于音乐和爱如何影响生命的故事或体会,强调音乐和文学如何帮助听者理解更深层的人类情感,如同理心、爱和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感受力,还能深入理解音乐与文学在表达人类最深层情感方面的独特力量。

总结: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其在促进学生知识深度、广度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与历史、思政、职业规划和音乐等学科的结合,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能深化学生对文化、社会和科技等多领域的理解和感知。未来的研究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科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和评估方法,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戴铭.中职语文古诗文专题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4,(09):94-96.

[2] 姜红艳.整体备学与局部备学相统一:提升中职语文专题教学效应的保障[J].职教通讯,2024,(01):97-104.

[3]施小玲.中职“语文 ”跨界融合有效性教学探究——以微写作专题为例[J].快乐阅读,2023(4):84-86.

[4]李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对策初探[J].品位·经典,2021(12):133-1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