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元素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谢瑶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邮编:404100

摘要

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元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进而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元素;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正文


前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英语不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多地承担起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的任务。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将中华文化元素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元素渗透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课前导入文化元素

在英语教学中,课前导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他们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之中。在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之前,必须要按照与教科书相符的原理,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分析,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中华文化元素相融合。在英语课上,老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知识,通过讲中国故事、猜谜语、诗词等,把中华文化与英语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Disaster and hope”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播放“2008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或者照片来引导同学们感受当年的灾难场景,从而让同学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其感受到灾难的残酷,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品质。以一个历史事件作为引入,可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为下面讲解有关灾难的内容做好准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内容的浓厚兴趣,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有机地融入到英语课堂之中,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又比如,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中通常都会有猜灯谜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这一形式进行运用,用英语来带领学生开展“猜词”游戏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创设传统文化情境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语言的学习中,要想对英语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就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进行实践和沟通。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或是现实的生活,给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建立起一座知识的桥梁。所以,老师可以创造一个与课堂上的学生进行交流的学习情境,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要把中华文化与英语结合起来,就必须从文本入手,对内容的主题、语言特点等进行深入地剖析,进而对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文化进行发掘,或是选取一些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内容,开展情境式的教育。比如,在“At one with nature”这一课中,老师可以利用《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让学生自己去规划一条路线,在这一路线中对沿途风景进行观赏和了解,用英语来对自然景色进行介绍,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和演示。这样的主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课堂互动,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又比如,在“Earth first”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国珍稀动物的情况,让学生对自然环境演变、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珍稀动物的艰难求生有一个了解。随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将自己代入到这些动物之中,通过表演来了解动物生存的艰难,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使其能够奉献爱心,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三)合理对比中西文化

在英语课程中,不管是词汇、语法还是阅读,老师都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和同学们所学到的知识,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和反思,让他们加深对两种文化的了解,把握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培养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念。例如,在英语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单词与文字的形式和意义的对比,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英文词汇的构成可以从汉字偏旁组合的规则入手进行比较,对比英汉组合的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构成规则。随后,用汉语故事或经典作品的英文表述,让同学们自行猜想、思索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区别,然后逐步指导他们用不同语言进行写作,让他们在掌握英文词汇的同时对中华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学习西方礼仪和节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育活动进行对比,发现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将其总结出来。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Let's celebrate!”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在西方圣诞节和感恩节的时候,人们所采取的过节的方式,同时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将它们的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等信息进行汇总,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够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向他们提问,让学生思考,如你觉得中西节日中有哪些特质是相同的?并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使同学们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为“说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四)强化升华教学主题

主题情境是英语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对话题的理解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教学主题对教学目的和活动进行合理明确,对主题含义的探索需要和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高中英语教科书均以单元的形式进行主题综合教学,并包含了一些中华传统的知识。在每一节课的话题中,都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习俗、人文风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中华文化进行教学,使其内涵得到提升,并使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自觉传播中华文化。比如,在“Friends forever”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如何界定好朋友,了解朋友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冲突,以及如何化解这种冲突和矛盾。在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传授一些重点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还要将一些中国古代有关友情的典故传授给学生,如“高山流水”的伯牙与子期等,或是一些有关友情的诗歌,来启发学生去进行思考,教会他们如何交朋友,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朋友需要具备的特质,比如守信、真诚、互相帮助等。在教学完成后,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珍惜友情,使其了解在生活中拥有一位挚友的意义,将这一单元中的友情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将这些典故和诗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与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相吻合,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口头知识的传授,通过身边实例来进行情感和态度的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五)基于考试强化融合

以考试为指导,构建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是在高中英语中实施中华传统教育的根本保障。我国目前的高考评价体系以“一核”“四层”“四翼”为基本框架,其中“四层”是对考试内容的解答,而“核心价值”则主要体现在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两个方面。近几年,在我国的高考英语试卷中,已经渗透了很多有关中华文化的内容。比如,2022高考试题,中国茶文化、一带一路、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都出现在了试卷上。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考试题目的特征,根据当前的热门话题选择一些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材料,编写相应的试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能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又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韵味。另外,以本地文化为基础输出英语知识,可有效地回顾及强化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点,对当地文化元素进行合理融合,这样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将中华文化展示给世人。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一)丰富教学素材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内容是围绕词汇、语法、句型等展开的。如果教师不能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元素中有价值的素材,就会使学生陷入“记单词”“学语法”的死循环中,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有意义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

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北京奥运会的历史背景,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如开幕式、闭幕式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元素。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奥运场馆,通过实景拍摄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眼中的奥林匹克精神,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

(三)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参与程度给予相应的评价,如自我评价、小组合作评价以及全班共同评价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本质与目标,高中英语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上,要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勇,符悠悠,杨茜.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6):105-109.[2]谭璐.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及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3,6(28):58-61.[3]盛佩.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呈现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4(13):54-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