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探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潘全玉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中心学校 广西 南宁 530199

摘要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构建单元主题教学系统并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对实现新课程目标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至关重要。为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与实效性,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融入单元主题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强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性,并从四个关键维度——深入研读历史教材、关联核心素养要素、全面分析单元内容、以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进行详细剖析。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

正文


新课程标准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为中学历史教育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些核心素养进行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不仅能够推动这些素养的深入融合,还能创新历史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培养学生提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准确理解其内涵。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需将这些核心素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从而完善历史课程的结构与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价值

单元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围绕教科书中的自然单元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单元主题教学要求教师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理念为引领,深入挖掘和整合单元的核心内容、图示资源和史料材料。这一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这种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范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双减理念强调教学的增效减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科学、先进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单元主题教学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目的。设计单元主题教学方案,利用单元主题将单元内所有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指导学生以单元视角对具体的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短时间内了解单元课程的整体内容,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单元主题和概念的指导下,可以保证学习方向的正确性,能够有效规避各种问题,利于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二)帮助形成全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历史表达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需要利用多元化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灵活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历史课程内容主要以历史事件展开,让学生通过对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但如果教师一味地以灌输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生会逐渐形成思维定式。而单元主题教学法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教师需要重新整合知识点,并通过情境教学丰富课堂活动,可有效促进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当中,使得学生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历史,逐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单元主题教学法是一种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

在对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时,教师要有系统化的教育观念,把每一个单元都看作是一个整体,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诸如历史唯物主义、时间观念等核心素养。以下,将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例,详细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历史教材,提炼主题,统整教学内容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锦绣历史单元主题教学,首先要注重对主题的提炼。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明确每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并对其进行整合、归纳和深入剖析。通过这一过程,教师能够识别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进而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石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在策略研究中,教师需要将这些精心提炼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次序进行组织,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样的组织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还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单元,通过五节课程——“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一节名为“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的活动课,详细叙述了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之前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这段历史跨度大,涉及朝代众多,涵盖的知识点丰富而广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存在理解和把握的难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元课题的价值与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单元课题的整合与提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单元课题的引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究和理解这段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

首先,明确单元主题教学核心。本单元的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一个极具深度的议题,它涵盖了“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两大方面。这两者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如果单纯以“政权分立”为单元主题教学的重点,可能会使学生陷入对各个王朝政权更迭的琐碎记忆,而忽略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含义。而“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则更能体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宏观视野。在提炼单元主题时,教师应以“民族交融”为主线,通过深入探讨“三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融合的特征”、“民族融合的原因”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等问题,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还能从中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接下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民族交融”为主题,可以将原有的课时内容重新组织,构建一个以“民族交融的背景”、“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为主要框架的单元体系。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教师还需要注重细节的深化。例如,在探讨“民族融合的背景”时,不仅要分析国家分裂的形势和中原人大规模南迁的现象,还要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次原因。同样,在探讨“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时,也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材料,分析各民族在交流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整合和深化,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从中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深层含义和普遍规律,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关联核心素养,设定目标,初建单元架构。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聚焦于“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这种三维目标的设定显得不够全面,难以充分满足当代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融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规划与设计。在重新构建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初中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及时发现并应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短板与问题。举个例子,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解读历史资料方面存在困难,那么就应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强调“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能力。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可以在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学生真实学情的基础上,关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定如下三项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能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不仅要掌握这些事件的基本脉络,还要能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成因。鼓励学生认识到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角色和独特价值,以此培养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第二,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流程图和时间轴等工具,系统梳理各个朝代的兴衰历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识别和解析历史图示材料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意识。第三,为了使学生对国家一体化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具体展现以及深远影响,必须确保学生充分接触并理解各类历史资料,同时培养他们从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材料来探讨和解释历史问题,以此培养他们的“历史推理”能力,这正是“史料实证”与“历史诠释”素养的核心所在。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引领历史教学向更深入、更细致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一个系统化、全面的学习框架中,对历史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阐释。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加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时空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单元整体,设计问题,引领深度思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单元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锻炼他们对历史问题的解释与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他们高水平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单元的整体框架为基础,紧密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系列启发式、多样化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和驱使下,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基础型和拓展型问题,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和深层次的思考。基础型问题侧重于单元内的基本知识,例如“东汉末年出现了哪些政权?它们的建立背景和主要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对单元内容的初步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作为辅助工具,指导学生解读地图中的关键信息,如城市分布、疆域变化和重要战役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时空观念。当学生通过基础型问题对单元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拓展型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在《元晖墓志铭》中有哪些体现?这些改革措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史料进行深入探讨,理解“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题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及其深远影响。在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时,教师应当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并整合知识,从而有效应用于实际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其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时间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历史认知体系。

(四)指向综合发展,组织活动,推动实践探索。

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学习”和“深入探究”正是对“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生动诠释。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后,他们不仅能够利用史料来验证和解释历史问题,还能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包括纵向的历史脉络梳理和横向的文化对比。因此,在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设计专题活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在关于“民族交融”的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专题活动——“从历史长河中探寻民族融合之轨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例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被分为多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都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学生需要广泛搜集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相关的史料资料,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中挑选出感兴趣的热点,如人口迁移、文化交流、政权更迭等。在掌握了足够的背景知识后,学生将针对这些热点事件的根源和现实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尝试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变迁。为了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利用重大年表、历史地图等辅助工具来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工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空间布局,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时空观念。在活动的最后阶段,学生需要整合和归纳所收集的主要资源和材料,形成自己的论证体系,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将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题,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历史教学的重心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凸显学科独特魅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包括深入研读历史教材、紧密关联核心素养、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以及指向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对历史单元主题的精心提炼,可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接下来,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增强对历史的直观认识和情感认同。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得到显著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将得到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黄秋霜.谈大单元主题教学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2022,(51.

[2]孙军峰.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0.

[3]崔文静,杨立君.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