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促进跨学科教学落到实处——乡村学校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行走的课堂 跨学科教学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正文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目的是实现课程的地方性和个性化。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以地域的农耕文化优势,开发了“从百草园到三正书苑”耕读课程,深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启发。通过“行走的课堂”等户外课程活动,课程强化了学生的乡土情感和民族身份,以寻根、熏陶、辨识、创编、互动等多维度内容,结合农田体验、节气观察等,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计体现了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和教育的实践性,对其他地区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从百草园到三正书苑”耕读课程开发
课程围绕校内外物型文化园“百草园”、“正本农业园”、“千菇园”构建了五类课程:寻根课程、熏陶课程、辨识课程、创编课程、互动课程。这些课程紧密贴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通过将农耕文化课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成长,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1.寻根课程:与社会合作,开设研学实践课程
寻根课程结合社会资源,创设研学实践活动,让中高年级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家族历史、文化背景和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在实地考察和互动中,学生们有机会真切感知本地农耕文化的丰厚传统和独特风貌。例如,在一次研学旅行中,学生们前往本地历史悠久的水稻种植村庄,不仅亲手参与插秧、收割等传统农活,还聆听了农耕历史的讲述。这一过程不只是农技学习,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他们在劳作中感受到深厚的土地归属感,并通过制作稻谷手工艺品,将学到的知识与亲身体验巧妙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依恋。
2.熏陶课程:带着父母去旅行,开设亲子研学课程
熏陶课程通过亲子研学旅行的形式,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一同深入体验传统农耕技艺,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思维。通过综合运用学校教学资源与现场体验,孩子们得以全面探索乡土农耕文化的各种工具和耕作方法。例如,在一场特别的亲子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和家长共同体验了农村生活,从使用传统木犁到手拉耙,亲历了农作从播种到收获的全周期。这过程不仅增进了孩子们对自然规律和传统耕作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为木犁着色,增加耕作乐趣。此活动加深了家庭情感,同时促进了孩子们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尊重与传承,培育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和保护欲。
3. 辨识课程:邀请专家,开设文化讲堂
辨识课程精心设计,结合专家讲座,旨在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对地方农耕文化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课程通过直观的实物学习和专家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洞察农耕文化的演变及其历史价值,同时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例如在一节独特的课程中,学生们得以亲手操作和研究古老的木制农具——耒耜。专家详解了这些工具的历史背景、使用方式以及其在农业进程中的重要位置。学生们不仅学会识别农具的年代和功能,还通过小组讨论探索了这些传统工具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其中,一个小组提出了利用古老水车设计结合现代科技,开发适用于城市公园的微型生态水力发电装置的创新项目。这种课程不只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农耕文化,也激发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思考,为未来在文化保护和技术革新领域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4.创编课程:跨学科整合,开设文学拓展课程
创编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旨在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地方农耕文化的创作和表达能力,将文学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展现自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创编课程中,学生们进行文学创作,编写关于农耕文化的故事、诗歌或戏剧等。在一项集体项目中,学生们团队合作策划并演出了一部反映本地农耕传统的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生动呈现了收获季节的欢乐与社区团结。创作过程中,他们深入探讨了农耕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演变,同时提升了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此外,通过绘画和手工艺,学生们表达了对农耕精神的认同和敬意,如一幅描绘辛勤农民的画作,用色彩和线条捕捉了农耕文化的深情。这类课程让学生们深刻体验和传达地方农耕文化,既符合教育政策,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意和文化自信,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历。
5.互动课程:交换空间,开设一日跨校课程
互动课程通过一日跨校活动,促进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互动学习,深化对地方农耕文化的理解与体验。此类课程着重加强学生的社会互动与合作,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一次跨校一日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深入体验和理解本地农耕文化,加强社交技能并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与邻校学生组成混合团队,他们共同参与以农耕为主题的社区服务项目,如参加种植节,学习种植传统作物及农耕知识。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宝贵知识,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同时激发了跨学校学生之间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认同感。通过这种创新教学形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尊重与合作,为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耕读课程具体实施路径举例
(一)农田实操
利用学校周边农田,让学生亲身参与播种、灌溉、收割等农事活动,直观体验并理解农耕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到农耕文化所包含的劳动伦理和自然敬畏。安排学生亲身参与农事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从实践中理解农耕文化和劳动的价值,还能让他们亲近自然,明白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培养他们的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组织一次“互动种植日”的活动中,将小学生带入社区的农田,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农耕活动,活动的举办围绕了几个关键注意事项来确保其成功和安全。首先,针对安全问题,组织者特别选用了简单、安全的工具供学生使用,如小铲子和手推车,并且在活动开始前,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安全使用工具的培训。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们的安全,又让他们体验到农事活动的乐趣。考虑到适量原则,活动被设计为轮换式工作站,每个学生只需参与种植、浇水等简单易行的任务,每项活动时间不超过20分钟,确保学生不会因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而感到疲劳。为了增强活动的指导性和教育性,邀请当地的农业专家和老师共同参与,他们在各个工作站向学生介绍了作物的种植周期、农耕知识及环保意义,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最后,活动紧密结合学校的科学和社会学课程,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节气学习
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变换,进行具体的学习和活动。例如,在名为“节气小探索”的综合课程里,让学生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深入探索和理解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及其蕴含的农耕文化和自然规律。每到一个节气,学生们都会参与一个与该节气相关的主题活动,使他们不仅了解每个节气的文化符号,而且亲身体验与之相关的农事活动,感受节气变化对农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立春时节,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春耕了解并体验农作物种植的起始阶段,学生体验从播种到耕种的过程,实地了解春天的到来如何唤醒了大地,促进农作物生长。此时,老师与农业专家合作,通过互动讲解和现场体验的方式,深化学生对春天和农作物生长开端的理解。随后,课程将依照节气的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雨水节期间的节水宣传、谷雨时的田间灌溉体验等,一步步展开对农耕文化和自然规律的探索学习。每个节气的活动都设计有教育目的,不仅增进了学生对节气文化的认知,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确保每次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大化,课程还特别强调与学校现有科学、语文课程的紧密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节气文化背后农业知识、天文学知识和生态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但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节气小探索”课程以其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成功地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让学生们在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实际价值。
(三)跨学科教学
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性表达。跨学科,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学科参与进来,最重要的是学科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性表达。如,老师将农耕文化课程融入到教学中,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真正内涵,而不是仅做表面的学科整合。尝试让学生在经历一次亲身的农耕体验后,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这一体验。这一过程不单是写作练习那么简单,它深深地触及了科学、历史、艺术以及个人情感的诸多层面。在此之前,首先组织一次田野考察,让学生们实地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经历与农民交流农耕的过程,并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返回课堂后,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见闻和感受。在这篇短文中,学生们不仅要表达自己对农耕活动的直观感受,还需要引入在科学课中学习到的植物生长的生物学原理、在社会科学课上探讨的农业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以及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农耕的意义。此外,老师还引导学生们在写作中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感受到的人文情怀相结合,例如描述“一粒种子在泥土中的生长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古莲种子为什么能够忍受上千年地下的黑暗直到光明来临?如果我是农民,应该以什么心态对待自然灾害?”通过这样的写作任务,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了农耕文化的多维价值。这个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真正内涵——不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简单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性表达。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跨学科的认知和能力提升。
“从百草园到三正书苑”耕读课程,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提升学生“读天地之书”的阅读热情和综合素质。通过强调农耕传统和多元阅读,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应用实践,促使他们个性化成长和创造力提升。利用本地文化和学科融合,有效增进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欣赏,同时推动学科素养全面提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凸显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吴昕春、孙德玉.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25-2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微型小学农耕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b/2020/02/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程婷,江苏省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语文“带头优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程婷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