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大单元教学;
正文
引言: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能够有效把握好大单元教学的具体概念以及意义,并采取可行方法来推动大单元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单元教学有关概述
1.1 具体概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大单元教学具体指的是:需要老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大概念、项目、任务以及教材内容标准、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等各项要素,来构建系统化,科学化,完整化的教学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该模式与传统的单元划分和顺序教学不同,需要老师能够将多个单元的内容围绕某个核心主题或是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整体性的教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主张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学生概念的串联和新旧知识的融合发展。同时在教学环节结合生活化的内容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模式,帮助学生能够实现理论结合实践内容的有效串联,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迁移能力。
1.2 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分析
首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环节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加快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大单元整体教学需要老师能够围绕某一主题或是情境来进行多个单元知识体系内容的融合与串联。帮助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在课堂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任务来对各单元内容知识板块进行有机的结合,并能够在具体的技术技能实践应用环节能够系统化,科学化,准确化的进行应用,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完善以及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并且大单元教学在小组合作探究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等教学模式的共同配合下,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环节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和尊重学生作为学科发展的主体地位;
其次,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环节开展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自身能够具备相应的教学水平和同步发展的教学理念。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大多是采取单一化的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按照教材顺序来进行单元的教学的形式,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由于教学间隔较长而无法形成知识的串联,对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学科学习环节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效率低下以及记忆混乱等现象。通过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环节开展大单元教学模式,学生们能够在老师宏观且整体的单元知识点串联的基础上,能够有效联系各单元以及各模块之间存在的理论联系关系,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化的接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思想以及基础内容。同时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等各项国家政策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要求有着更高的标准,希望能够重视对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来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下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2.1 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
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其目的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老师教学领导和学科知识点的学习来更好的认识信息化时代下的世界,同时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功能和专业知识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存在基础能力的差异性,加上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繁杂且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畏难的情绪,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的学习状态无法有效配合老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和提高整体学科教学成效。加上个别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规划的环节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将各章节内容知识进行串联和定期的知识点回顾,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环节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2 缺乏良好的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课程除了包含丰富多样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实践活动来进行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受限于有限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精力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老师无法有效动态化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科学习环节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问题。加上部分老师为了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加快整体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精炼性,相对减少在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学习问题的不断积累会进一步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开展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和能力提升
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能够进一步加快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速度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利用效率,有效的将大单元教学模式落实到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具体的教学课堂环节当中。在实际教学环节能够从围绕从大单元、大概念和项目、任务以及整体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有效安排。其次,需要老师能够在教学环节始终围绕“大”的基本方向来进行教学逻辑框架的构建以及教学流程的有效安排,帮助学生能够在学习环节过程中理顺各章节以及各模块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系统化以及逻辑性的思维导图或是各种教学策略的方法引导,以此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再者,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一项理论的知识内容丰富和实践技能培养同步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因此也就需要老师自身能够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意识和态度。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校外深造、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专家讲座等方式来学习和模仿其他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前沿教学思想,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情来进行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本土化转变”,有效提高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学科教学环节过程中运行的可行性和时效性。
3.2 问题情境模式的有效创设
通过在初中信息技术大单元课堂教学环节引入递进式问题引导模式,帮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模式的有效引导下提高对于学科理论知识的探索欲望以及良好学习状态的进入速度。以数据与处理相关的章节作为案例来进行递进式问题情境模式的创设。首先,需要老师能够有效结合单元各课时和各模块理论知识来进行内容的有效整合以及问题背景的建立。通过结合各课程内容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递进式问题流程的开展。例如“同学们,请问语文或是数学等文化课程的老师会采取怎样的方法来登记大家的作业或是考试成绩?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参与到老师的成绩登记环节呢?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提高成绩记录的效率?”。通过层次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进行有效联系,结合日常生活中登记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真实内容来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所学习到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合适的登记方法来提高整体效率。其次,需要老师能够将本章节所涉及到的数据计算和分析等模块内容来与相关的公式、函数以及表格等内容来进行有效的问题创设“同学们,老师记录这些成绩的目的是什么?”。再者,在进行数据登记和分析后需要进行数据可视化的处理,老师可以结合数据透视表来设置“同学们,我们除了可以使用函数和公式等方法来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汇总,还能有怎样的方法来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最后,需要老师能够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所学模块内容来进行数据分析报告模块内容的讲解和问题的设计“将分析后的数据以excel表格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更加清晰准确的表述分析结果?”。通过结合大单元各模块和课程内容来进行递进式问题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连贯性的问题来有效串联各课时和模块内容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推动学生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3 理论结合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老师能够在大单元教学模式环节能够有效的融入生活化内容,帮助学生能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加深对于理论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实现应用能力。例如在进行学习“网络与信息交流”这一单元的过程中,该单元包含了“信息时代话信息、独具慧眼辨安全、足不出户观天下、网络资源为我用”等课时内容,需要老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目标来进行生活化元素内容的融入。例如老师在课堂开展“网络安全”的主题大单元教学,老师可以结合本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来开展“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辩论赛,组织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讨论网络的优缺点和提高网络安全的具体方法。既能够通过大单元主题和辩论赛活动来有效推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沟通,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在相互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各个课时的理解和知识点的串联。
四、结束语
转变教学观念和能力提升、问题情境模式的有效创设、理论结合实践等措施,是本文探索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
[1]张旭良.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粤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ython程序设计”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24,(01):100-105.
[2]包元锋.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5):94-96.
[3]陈萌萌.基于大单元的初中信息技术递进式教学探讨[J].新智慧,2023,(21):22-24.
[4]胡伟.UbD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单元教学实践与探索——以“Python程序设计基础”单元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05):49-52.
[5]史昭君.面向计算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PBL教学模式构建——以“文档的编辑与美化”单元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7):43-45.
[6]龚春美.项目学习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重构——以“动画设计与制作”单元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20):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