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文学阅读策略与学生个性化创意表达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凡

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710021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学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文学阅读策略,并强调学生个性化创意表达的重要性,以期为小学语文文学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标;文学阅读;个性化创意表达

正文


引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文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文学阅读策略与学生个性化创意表达展开论述,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小学语文文学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在现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们似乎被无尽的学习压力所笼罩。这种压力仿佛一座大山,压在他们的肩上,让他们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的钻研与考试技巧的掌握之中。而正是在这种高压的学习环境下,课外文学作品的价值与魅力似乎被逐渐淡忘。学生们渐渐发现,与课本和考试相关的内容相比,文学作品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时会被视为浪费时间的“闲书”。因此,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无声无息中逐渐减弱,对文学作品的热情与追求也渐行渐远。阅读兴趣的缺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阅读问题,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学生们在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上的不足。当他们对文学作品缺乏兴趣时,就很难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学营养,也难以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与满足感。这种缺失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文学造诣,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可能。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可能会错过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会失去与文学这一人类精神家园的亲密接触。

2.阅读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们往往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传授知识,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理解的机会。因此,他们的阅读方法逐渐变得单调而局限,难以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单调的阅读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影响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无法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他们缺乏批判性思维,难以对作品进行独立的评价和分析。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缺乏个性化创意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个性化思考和创新意识,这使得他们难以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这种缺失主要源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被动学习模式。学生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此,他们的阅读成果往往缺乏深度和独特性,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和关注。个性化创意表达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限制了他们在写作和其他方面的表现。一个缺乏个性化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往往难以在写作中展现出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见解。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个性和创意,难以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意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文学阅读策略

1.精选阅读材料,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精选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材料。这些作品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设阅读情境,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文学作品的精髓之中,教师需要精心创设一个有利于文学阅读的情境。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选用与作品主题相符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沉浸于作品的情感之中;展示与作品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场景;播放与作品情节紧密相连的短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品的世界之中。这些方式都能有效地营造出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使学生更加投入地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更多创新的手段来创设阅读情境。比如,布置一个仿古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或者举办一场文学主题的装饰展览,让学生亲自动手布置展览,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引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主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比如,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或者举办朗读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4.注重阅读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动力

阅读评价是文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等方面。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阅读《草房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观点阐述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勇于表达,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三、学生个性化创意表达的培养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个性化需求

在文学阅读的广阔天地中,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感受,如同指纹一般,各不相同。因此,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更应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全方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他们应该有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应细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惑、感动或疑惑等情感波动。教师应以关爱和耐心的态度,引导学生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2.激发创意表达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创意表达是文学阅读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创意写作、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在创意写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创作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作品。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角色的情感和经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在朗诵比赛中,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和情感的表达,将文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开展跨学科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提供创意表达机会,展示学生风采

为了让学生的创意表达成果得到更好的展示和认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举办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校外比赛或刊物上发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誉,还可以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和影响力。当学生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时,他们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文学阅读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精选阅读材料、创设阅读情境、引导自主阅读和注重阅读评价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创意表达欲望和培养创意思维能力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学阅读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侯娜.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2,(13):29-31.

[2]徐渺.新课标下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赜[J].成才之路,2022,(04):142-144.

[3]王鸫礵.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1,(12):89-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