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媒体平台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何平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全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接收信息、发布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全媒体平台的帮助下,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接收者,由此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诸多困难。然而,任何事物都拥有两面性,全媒体平台在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高校同样可以发挥全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效率。基于此,文章一方面探究了全媒体平台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为全媒体平台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全媒体平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正文


课题:202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项目编:21G276)。

20243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23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同比202212月新增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伴随我国网民人数的逐年上升,网络舆情所面对的环境愈发复杂。全媒体平台的出现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以及接收者,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诉求,这一点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形成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聚集的密集场所,往往会形成一个大型的信息集散场。在这个集散场中,大学生们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网站等全媒体平台发布和接收信息。因此,为了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有必要利用全媒体平台,并发挥全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进而构建起贴合时代发展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全媒体平台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全媒体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限制,并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技术、传播时效性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现实条件和技术支持。

1.1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及时保障

在全媒体平台的帮助下,高校中出现任何网络舆情,高校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同时通过登录全媒体平台,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由于网络舆情发展与信息发布的事件存在较高的统一性,有利于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进而及时对网络舆情形成有效引导。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借助全媒体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展开实时关注,然后结合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特征,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研判、应对。可见,全媒体平台的出现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及时保障。

1.2拓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

在全媒体平台出现之前,高校所使用的传统舆情管理模式,主要通过上级文件通知、广播、电视、会议等进行,此种舆情管理模式不仅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且管理效果十分有限。而在全媒体平台出现后,高校可以在传统媒体之外,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此外高校还可以使用微信、微博、网站、贴吧等多种媒体平台,从而逐步拓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形式及管理渠道。

1.3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造互动环境

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单方向的输出内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让高校和教师了解自身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的所思所想,从而放大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而全媒体平台的出现可以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造互动环境,使高校、教师、大学生都能参与网络舆情讨论过程[1]。其中,高校和教师能够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大学生也能明确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网络舆情管理思路。比如,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全媒体平台发布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结果,以平息大学生的议论。而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借助全媒体平台提出自身需求,为管理者处理高校网络舆情提供管理思路。

1.4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可以围绕校园搭建网络舆情管理全媒体矩阵,以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全面整合、引导,搭建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阵地,把网络舆情的处理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相结合,从而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效果。

 

2全媒体平台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具体应用

2.1围绕全媒体平台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随着网络舆情愈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有必要围绕全媒体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才能更好落实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危机预警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首先,在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上,高校应该安排专人每天对全媒体平台上发布的舆情事件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分析不同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后,制定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从而在高校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预警体系。当本高校发生网络舆情时,高校便可借助以往的分析应对经验处理好网络舆情[2]。其次,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上,高校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出发,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在线上渠道中,高校主要凭借全媒体平台,了解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每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高校就可以借助全媒体平台向全校师生进行通报,要求师生引以为戒。而在线下渠道中,高校可以把传统媒介与全媒体相结合,利用校内宣传栏、校内广播、校内公开大屏幕等,向师生传递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最后,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建设上,高校可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从而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初期,就利用相关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精准引导,从而改变网络舆情走向,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2.2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畅通舆情反馈渠道

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通常是现有线下发生具体事件后引发的,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需要及时把握师生思想,发现可能引发网络舆论的线下事件苗头,另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师生对已经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反应,以判断网络舆情的未来走势以及可能引发的风险,从而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3]。要想做到上述几点,高校需要基于全媒体平台,畅通网络舆情的反馈渠道,让师生能够有渠道发表所思所想,方便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基础工作。比如,对于高校师生而言,往往习惯使用微信朋友圈、微博、贴吧、网站、短视频等全媒体平台上发表对日常感悟以及对热点时事新闻的看法。高校可以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定期对师生在全媒体平台发表的各类评论、意见内容进行追踪、收集,然后汇总上传给高校管理者,管理者可通过分析师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其最近的身心情况及思想动态。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开辟网络舆情专栏,师生对高校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以以匿名形式在网络舆情专栏留下评价,管理者通过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专栏的评价意见,能够尽可能化解大部分的潜在高校网络舆情。

2.3打造全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应急队伍

为了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高校可以打造一支基于全媒体平台的网络舆情应急队伍。首先,在队伍的组建上,由高校管理者担任应急队伍主要负责人,高校团委部门负责人担任应急队伍的次要负责人,高校各学院院长以及各专业教师为应急队伍的主要成员。其次,在确立全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应急队伍的组织结构后,高校管理者需要明确该应急队伍的职责以及目标。其中,由高校管理者负责对应急队伍的统筹规划,由团委部门负责人承担起围绕网络舆情制定相应对策的职责,并协调好内外部资源,确保各学院院长及各专业教师能够落实、响应、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最后,高校应该建立网络阵地意识,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强化对高校团委、各学院院长、各专业教师的网络思想引领,确保其能够灵活运用全媒体平台,及时了解、浏览、倾听“网络民声”[4]。当大学生在线下与他人产生摩擦且有将冲突事件上传到网络上发酵的意愿时,应急队伍成员应该主动出面,及时回应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联络多部门妥善解决好冲突事件,把网络舆情扼杀在起始阶段。

2.4持续培养锻炼师生的媒介素养

通过对诸多高校网络舆情进行调查后能够发现,绝大多数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以大学生和教师为主。因此,高校为了避免网络舆情频繁发生,有必要持续培养并锻炼师生的媒介素养。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大学生尚处于思想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阶段,因而十分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偏听偏信成为网络舆论的“帮凶”。对此,每当社会上出现关于高校的网络舆情时,高校需要第一时间在学校官网、各专业班级群、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平台上,发布针对网络舆情的看法,缓解大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大学生分辨网络舆情真伪,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从教师角度出发,高校可以直接为教师提供媒介素养的培训课程,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引导、全媒体平台使用等多种方式技巧,直观提高教师的全媒体平台使用能力及媒介素养,确保其可以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为高校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创造必要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平台的出现在放大可能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同时,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绝佳的管理工具。高校应该深入把握全媒体平台的特征,正视全媒体平台为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积极作用,并通过使用围绕全媒体平台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畅通舆情反馈渠道、打造全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应急队伍、持续培养锻炼师生的媒介素养等策略,加强对全媒体平台的实践应用,把高校网络舆情降至最低,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璐.全媒体时代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与管理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03):86-87.

[2]罗文.全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J].大学教育,2022,(07):250-252.

[3]邢思雨.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与管理对策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7):126-129.

[4]袁瑞君.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应对机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3):7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