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高中数学;应用
正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阶段而言,难度显著提升,学生不仅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来保持成绩稳定。然而,仅凭学生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教师们更应积极探索更为高效、便捷的教学策略,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动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整合信息技术,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积极、高效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激活课堂氛围,更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一、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
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代表着教师必须切实把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有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但又不可否认的是,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许多学生的内心都是很脆弱及敏感的,所以不管是客观还是主观层面上的因素,均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知识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容易致使高中数学教学受到阻碍,对此,在新时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关注课堂导入的作用。众所周知,好的开端为成功的一半,这对教育教学领域而言也同样适用,若可以保障课堂导入的效果,能够推动高中数学获得顺利地展开,但又如何来保证课堂导入的效果呢?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发现信息技术在此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等,制定出生动化的课堂导入形式,以便在课堂教学展开的初级阶段,就迅速获得学生的知识学习关注,可以先应用信息技术呈现出引导内容,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述接下来的数学知识,在采用该种教学措施后,利于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数学学习状态,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也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素质。
在展开“对数函数”的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结合至课堂中,可以在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后,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等方面,为学生确定出相关的视频,以此来保障课堂导入的效果。如针对该节课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放映出《侏罗纪公园》中的片段,随后再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该片段中,为何科学家能够根据恐龙化石,推断出恐龙的真实年龄?是否具有依据?大家都有哪些判断和想法?随后教师就应围绕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课堂导入:大家相不相信我也能够根据恐龙化石,推断恐龙的实际年龄?大家如果能够认真学习接下来的知识内容,想必大家也均可以掌握这项技能,之后就能够很顺利的引入“对数函数”的知识内容,在进行该种课堂导入后,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学生能够迫切地学习后续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班级中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并且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先入为主的学习观念,都对数学这门学科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为了能够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切实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打破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刻板印象,从而促使他们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在学习“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常常觉得其公式复杂且难以直观理解。这一函数形式描述了正弦函数图像的振幅、周期和相位的变化,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变化可能显得抽象且难以捉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维动画来展示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如何随着参数A、ω和φ的变化而变化。动画可以清晰地展示振幅A如何影响图像的上下伸缩,角频率ω如何影响图像的周期,以及相位φ如何影响图像在x轴上的左右平移。同时,设计一个互动界面,让学生可以实时调整参数A、ω和φ的值,并观察函数图象的实时变化。这种互动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参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并加深他们的记忆。
三、借助信息技术,发散逻辑思维
现阶段,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所展示出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利用多媒体来更好地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其较为强大的整合文字、图像处理等功能来优化教学过程,发散学生在课堂中的逻辑思维,培养起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这一章节时,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数学中其他知识内容(如微积分、不等式等)的重要基础。为了引入函数的单调性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展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变化过程中函数的增减性。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概念。在向学生展示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可以在电子课件中生成相应的函数图像,特别是那些具有明显单调性的函数图像。通过图像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函数在某一区间内的增减情况,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和性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函数图像、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当前很多高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将自己视作班级中的“主导者”,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很难在课堂中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与探索。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视域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一大重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形成深度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探究能力,从而将理论知识牢牢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所以,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课堂互动环节以及课堂教学形式,以探究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借以助力他们能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索意识。
在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一章节时,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描述了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对象的全体,是后续学习函数、数列、不等式等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引入集合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列举一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如“班级里所有的女生”、“数轴上大于0的数”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对象的共同点,从而引出集合的定义。在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和文氏图法等。列举法适用于元素个数较少且明确的集合,描述法则适用于元素个数较多或元素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集合。文氏图法则是一种直观的图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考虑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例如,可以制作动画或幻灯片来展示集合的形成过程,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容易出现难点问题,而若想突破难点,是需要耗费很大工夫的,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具有很高的要求,虽说大多教师都具有此项能力,但课堂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若教师未能及时突破教学难点,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受到严重阻碍,长久下去,就很难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面对该种情况,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就应善于和信息技术之间相融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微课视频,及时突破高中数学教学的各项难点。一方面,通过采用微课视频,能够获得学生的普遍关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具强大动力,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若遇到难度较高、过于乏味的知识,学生很可能会选择置之不理,而在微课视频应运而生后,就不易产生此种情况了,大多学生都能够主动观看微课视频,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难点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微课视频还十分短小和精悍,不会占据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其中内容还是有的放矢的,能够迅速展现出核心的知识内容,非常便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高效理解数学知识。再者,在微课视频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也能够被分解为几个不同的知识要点,可以促进学生逐一地理解,如此利于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在展开“立体几何”的高中数学教学时,由于立体几何的概念较为抽象且涉及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三维模型等工具,将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直观展示。例如,通过投影设备展示三维图形,或者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和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将立体几何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小点,如“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等,并为每个小点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例如,可以提出一些关于空间位置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或图形描述答案,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导。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几何体,讨论其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了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些题目可以涉及建筑设计、机械设计、地图绘制等领域,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动教学软件或平台,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可以设计一些在线练习题或测试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软件自动批改和统计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这不仅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途径。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数学教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能够激励学生开展独立的学习与探索,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坚实数学基础和良好数学素养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也为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荣,李者,黄铭超.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为例[J].中学数学,2024,(07):14-17.
[2]周星月.以学习为中心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与思考——以“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为例[J].高中数学教与学,2024,(07):1-4.
[3]刘慧萍,贾为兴.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为例[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03):124-126.
[4]马孟华,施亚军,彭元忠.基于信息技术工具GeoGebra辅助下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案例设计及反思——以“对数函数”新课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24,43(01):51-62.
[5]左国云.信息技术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以教学“函数y=A sin(ωx+φ)”(第一课时)为例[J].广西教育,2023,(26):9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