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丽君

湖北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437100

摘要

本文主要陈述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W模式”之后,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跨文化适应三个层面的因素,在上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针对性地对当前留学生的教育机构,留学生管理相关人员等涉及到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组织以及群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跨文化适应能力

正文


来华留学工作是我国对外事务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构建我国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促进国内外青年友好交流、增进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加强国际对华友谊等众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其适应情况直接影响到其学习生活质量。文化之间的差异经常会引发大量的跨文化适应问题[1]。来华留学生离开原来十分熟悉的文化体系,进入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的陌生文化,面临着十分多的问题,常常使得留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误会和摩擦,也给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和交流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能够较好的适应中国文化不仅对来华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到推动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留学生建立对中国的积极正面印象。对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现实之需。

1文化适应的定义

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摩擦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调整过程,涉及学习某种文化的整体行为,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个体乃至文化群体从特定文化中获取新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位自我,从而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生存能力以及生存空间[2]。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主要关注居住异国的人们在适应新的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烦恼、矛盾与痛苦的心理冲击,因此跨文化适应也称为适应压力、文化休克、文化劳累、儒化、儒化压力、变迁休克或适应休克

2跨文化适应的模式

1963年,John Gullahorn等人在奥伯格U形模式”上进一步研究分析提出了描述文化适应过程的W形模式”。这个适应过程大致表现出以下几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以及返回文化休克阶段和再度社会化阶段。蜜月期指的是在旅途刚刚开始时常见的兴奋以及愉悦。危机期主要是指随着异文化接触越来越多,个体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体验愈加深刻,对异文化产生某种程度的敌意或者情感上的定势态度。恢复期是指对周围的新文化环境有了一定的新认识,可以发现周围文化环境之中的积极因素。在此期间,文化适应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语言能力,文化知识不断增加,适应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适应期也可称为同化阶段,指的是人们已经适应了新环境中的生活。返回本文化休克阶段指的是在适应了异文化生活后,回到故乡祖国时,也会出现一种轻微的文化休克[3]。再度社会化阶段指的是经过短暂的文化休克之后适应祖国或故乡的生活。

3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3.1内部因素:个体的层面

内部因素中,留学生自身的外语能力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如果留学生可以完美的与当地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话,他们的沟通压力会减少许多;其次,就是留学生对跨文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多深。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如果在适应新环境之前,适应者学习过部分的跨文化学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推动在当地的适应;第三,留学生是否有过留学经历,留学生如果曾经有过留学经历,那么留学生在遇到跨文化适应问题时就会比较有经验;第四,留学生的成就动机[4]。如果跨文化适应者因某种原因或某种动机而非得要适应异文化不可的话,比起那些没有任何目标或任何动机的人,跨文化适应者应该能够比较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个体人格特质、个人的认知方式、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等都属于个体层面的因素。

3.2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层面

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上的巨大变化是留学生所面对的最大变化。首先,交通状况、生活节奏、学习内容、食物以及其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大量的留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严重的时候这些还会导致他们身体以及心理上的疾病。其次,价值观念上的差异[5]。根据SitaramHaapanen的看法,价值观与沟通行为有两种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是价值观必须经由符号行为来进行互相传递,二是沟通行为受制与人们的价值观。第三,是社会对跨文化适应者的支持程度。跨文化适应者来,这些社会支持主要包括:情感支持(相信、喜爱、关心等)、信息提供支持、工具提供支持(钱、时间等)、评价支持(断言、反馈、社会比较等)。如果出现社会支持的缺乏,跨文化适应者会出现身体和心理的疾病,严重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健康发展。

3.3个体与当地环境的互动状况

这一点主要指的是跨文化者与不同文化接触的时间长度、与当地群体的接触数量和质量、生活变化的程度、乃至同胞和当地社会成员的支持等因素。

4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

如前所述,跨文化适应的成功与否,主要就是取决于跨文化适应者对地主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当地群众沟通和行为等技巧的熟练。也就是具有沟通的胜任度或能力。这种互动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一定的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才可以慢慢习得。跨文化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做好留学生到华的准备工作;学习在中国生活发展技巧;学习使用汉语语言以及非语言沟通的能力;学习在中国社交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强化面对文化冲突的解释能力;强化面对中华文化适应时的正面情感[6]

4.1加强对教师以及高校管理人员和留学生的中华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异文化的认识学习、对异文化的敏感性训练、外语学习等几个方面WarrenAdler等人文化认知、人文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目标,既:提高对中国文化的内省和洞察力,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敏感性;提高中华文化对留学生产生的影响和知觉,培养中华文化移情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社会文化[7]。在留学生进行报到之后,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的留学生组织其相应的中华文化的培训。主要应当包括介绍当前学校的组织结构体系,重点任务是对涉及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相关部门职能的深层次介绍。同时,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有关所在市区以及学校周边便于生活的相关信息。此外,必须要重视起来的是,管理人员应该邀请有关出入境的相关工作人员留学生介绍中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制度特别是与留学生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相关的手续的办理程序同时,于为留学生进行授课的讲师而言,不仅要具备十分扎实的课程教学技能,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负责留学生管理人员是来华留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来华留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管理人员对留学生在华的适应情况起到举足轻重关键作用。负责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管理人员要能够站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角度来理解不同地位留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要尽量的接纳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留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8]

4.2建设多元文化的学生社团,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来华的留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局限于自己多熟悉小交流,与他们进行互动的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自己国家同胞,或者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如果把目前高校中所现有的社团进行相应的归类的话,基本上有专业技能类型社团、语言文学类型社团以及文化艺术类型社团而且在现实的学习情况中,这些学生社团在成立之时所考虑的受众群体仅仅只有中国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来华的留学生[9]因此负责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在学期初期不同的社团进行招新的时候,将社团的招新信息以及基本内容介绍发布给来华的留学生,同时鼓励来华留学生中国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沟通,做到中外学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样才能为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学习和使用汉语同时在与中国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来华留学生现有的汉语语言能力,而且进一步的加强了留学生与学校的认同感[10]

4.3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来华的留学生初入中国之时,面对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自我身边缺乏相应地情感支持以及社会支持,这也就导致了来华留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较多地心理问题,对其适时进行专业的心里调查以及心理辅导是十分的必要的。但是对于目前中国高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来说,这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因此建立其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十分重要。于此同时负责留学生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目前多现有的基本条件出发,可以通过在一些传统节日组织相关的活动为来华学生减少内心的负面情绪[11]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组织来华的留学生共同庆祝度过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这样的活动不仅为来华留学生进一步的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更进一步加深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引导来华留学生抒发自身的思乡之情,进而排解自身心里负面情绪。而且高校还可以建立起与来华留学生的“一对一对帮扶”活动,通过介绍经过跨文化培训过的高年级学生,或者教职人员给情绪低落或者不稳定的留学生认识,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起到“导师”的作用,以解决留学生交友障碍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对由于文化休克而不能正常学习生活的留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4教师和管理人员需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与学生共同学习,以解决跨文化适应的难题

负责来华留学生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将管理与服务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起刚柔并济的来华留学生管理体系,树立起以“管理为主,服务为辅助”的观念深入学生群体不断了解来华留学生的需求,进而帮助来华留学生可以更好的熟悉中国文化、改善来华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环境,营造出更有利于来华留学生生活的的环境[12]同时负责来华留学生的教师以及工作人员当多站学生视角上看待问题,不断完善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以有利于来华留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深层次融入,从而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当不断学习不同地区的相关知识文化,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做到更好的为来华留学生群体服务。管理人员需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民族特点,把握共性,理解个性[13]。每个民族有其群体共性,但个体又保持着自身的个性。因此,管理人员要正确把握学生的群体问题和个体问题,对适应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效解决问题,缓解适应阻力。同时,管理工作人员群体间也应定期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面对学生群体中不断出现的跨文化问题。留学生出现跨文化问题非常普遍,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来解决,留学生群体本身的积极态度、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正面引导及学校的政策保障这三方合力,才能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阳,段淏文,冯银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2,44(01):89-93.

[2]王艺桦.韩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教学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

[3]张仕欣.中国留学生在法国跨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4]谭旭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1):37-43.

[5]朱丽.在华肯尼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华帝.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秦晔.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8]王记华.中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8.

[9]王祖嫘.北京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01):91-96.

[10]吴佳逢(EKALAYAMA.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11]陈琇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大学,2018.

[12]朴丁美.在华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3]谭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0.

[14]TanIngBean.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