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罗家角遗址的问世 打破了沉睡七千年的文明记忆-- “讲中国故事”寓于英语作文的撰写中
摘要
关键词
罗家角遗址 稻耕文化 亚洲象繁衍
正文
一.引言
世事轮转,斗转星移,七千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考古工作者拨开了历史的尘埃,让罗家角的远古文明历史印记和生活场景重现于人间,也解释了江南富庶的远古历史渊源。
二.江南水稻发源地——桐乡罗家角
(一)罗家角时期的耜耕农业
1979年11月下旬至1980年1月底,为配合罗家角农田基本建设,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考古队对罗家角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的完整器物达794件,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兽骨以及稻谷等植物遗存,以及一批有榫卯结构的建筑木构件。最令世人瞩目的是第三、四层中发现了炭化谷粒遗存的156粒稻谷,经科学鉴定为距今7040±150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在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罗家角遗址发现的稻谷,在马家浜文化已发现的稻谷遗存中年代最早,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年代还要早300多年。
(二)采集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的时代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栽培稻属于湖南澧县梦溪八十,其次是桐乡罗家角,稍迟的有余姚河姆渡、吴县草鞋山、高邮龙虬庄、上海崧泽下层等。专家们认为农业的起源是多元的,水稻的起源也是多元的。
在采集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的时代,这种自生自长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只要具备水稻生长的环境和气候,并有普通野生稻存在,均有可能成为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在当时的罗家角一带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并富有野生稻的生长,自然是栽培稻起源的理想的场所,把罗家角遗址作为栽培水稻发源地之一,是应该没有异议的。
(三)绘制系列油画 促进形象化英语教学
形象化教学的英文对等词汇为:Image Teaching,或Visualizing Teaching,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记忆新的知识点。
比如,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也是情景模拟的基调之一。画面中呈现稻谷的栽培,同时又是大象的活动空间,远景中的朦胧的淡黄色一片,就假设为先民们从“采集经济模式”过渡到“农业经济模式”以后所种植栽培的水稻田地,近景则是大象喜好的沼泽地环境,换个当下的时髦词汇“湿地”,那就暂且把它理解为大象生活的“湿地”乐园环境吧。
通过画面,让学生学习swamp,或者wetland均表示湿地或沼泽,采集经济gathering economy,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耕作业cultivation,等等词汇便迎刃而解了。
三.罗家角时期的生态气候和亚洲象的盛行
(一)七千多年前的罗家角动植物的多样性
罗家角遗址海拔高,兽骨不易保存,大部分已腐朽霉烂,即使如此,在1338平方米的发掘区中,出兽骨22多斤。在这些自然遗存中,可以鉴定的动物,在地上行走的有梅花鹿、麋鹿、猪、牛、狗和象;在水中潜游的有鳢鱼和鲶鱼;水陆两栖的有龟、鳖和鳄;从海中搬运来的有巨大的鲸;天上飞翔的还有不少鸟类;在沼泽湖川浅水中有可采集的芡实和野菱。数量最多的是梅花鹿麋鹿和水牛,都是温和易驯的食草动物,喜欢逐食鲜嫩的草根和树叶,宜于在泥泞的地上行走麋和水牛还有游泳习性,所以河流纵横、湖沼密布、水草丛生的地方,即是这些动物的天然牧场,也是人们攫取驯化的对象。
目前野生的亚洲象生长在热带和接近热带的亚热带地区,我国除了西双版纳密林中还有野生的亚洲象以外,其他地区由于气候的变迁、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野象都灭绝了。可是在罗家角遗址发现了七千多年前后的亚洲象肢骨和臼齿,这不是偶然的,除了罗家角遗址外,桐乡新桥、海宁郭家石桥马家浜文化遗址均有发现,到了崧泽、良渚文化时期,亚洲象的生长也很繁盛,上海崧泽、湖州西双林、嘉兴双桥遗址也有不少发现。这说明当时罗家角的生态和气候适宜野象的生长和繁衍。
(二)罗家角的“温暖期气候”有利于大象的生长繁衍
据学者研究,我国曾出现四大温暖期,分别为仰韶文化至商代春秋至汉初、隋唐、元朝。罗家角时期与仰韶文化比较接近。最温暖的时代在黄河流域绿竹繁茂,野象出没,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长江流域应该更胜一筹。
首先是自然原因。大象喜欢靠近水源的草原、森林或湿地,喜欢暖和湿润的环境,所以会逐步向南迁移到更适合生存的南方。其次是习性使然。大象食量很大,作为食草动物,成年公象每天要吃400斤左右的食物,相当于人的200倍。加之大象是群居动物,常常集体行动,要满足象群的食量,居住地必须是水草丰沛之处。
因此在绘制过程中尽量偏向于体型壮硕为特征的大象,画面背景也是偏向于用一些暖色的油画颜料,以体现“温暖期气候”,并烘托和还原远古的罗家角先民们富庶和惬意的生活场景。没有空气污染,一片紫色来渲染纯净的天空,用那坡里黄这个颜色来烘托阳光的味道,群青加钛白色表达潺潺流水。罗家角即现在的桐乡石门这一带,普通农家喜欢在门前宅后种上一些红枣树,因此不妨想象一下,在这个野象生长的环境中,象征性地画上远景和近景的枣树也是符合场景描述的情理之中。
四.禾城纺织业溯源 -- 远古就地取材的生态纺织传统
在罗家角,伴随生态农业发展而来的,生态纺织业应运而生。
罗家角遗址还发现了不少陶纺轮,专家考证是“罗家角人”用于纺织的工具。罗家角出土了这类纺织品实物,出土的炭化了的纺织品残片,经纬分明,经过科学分析,这种织物用的原料是野生葛,纬线起花的罗纹编织,表明当时的编织工艺具有了相当的水平。
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织物标本之一,证明了“罗家角人”不再是赤身裸体,披着兽皮树叶,而是穿上了野生葛制成的衣服。
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其茎蔓里的纤维可作衣布的材料。《诗经》里有多处说到“葛”,如“葛之覃之,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等等,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采葛制衣的熟练劳动。用葛制成的布叫“葛布”,又称“夏布”,因其质地坚硬,凉爽,且吸湿功能好,因此一直被用来作夏衣。
七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随处可见的是:潺潺的运河水滋养了两岸朴茂的文化生态,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等,古老而珍贵的蚕桑丝织文化依河而生、千年沿袭。如今,禾城嘉兴市正在创建省级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五.大学英语与文化传承
(一)讲中国故事 图文并茂叙历史
第七单元 旅游
Unit 7 Travelling
在这个单元教学中的第三模块“明信片的撰写”,尝试在这幅假设为明信片的油画的反面,请同学们模拟撰写作文:写上明信片的英汉对照各自的版本,参考范文如下:
(二)英语教学课件中贯彻文化自信元素
将本土文化素材编写进课堂教学课件,旨在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与祝福,倍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嘉兴地区,现存古今地方志,卷帙浩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这“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实现良好的传承、弘扬、发展。
编写英汉对照的双语宣讲“嘉兴”教材,体现使命担当,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使者。 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体现在禾城文化复兴行动中,“大嘉兴”凝聚了太多的过往与回忆、光荣与梦想、成就与辉煌。以“嘉兴”为区域标识,珍视江南优质审美文化资源,基于大数据背景下, 建立长三角区域文化共同体,并将其活化融汇于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在发展难题、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智囊作用。恢复“国际范”重塑“禾城味”,以“大嘉兴”的历史文化来践行新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梅坤 试析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的内涵和特征[M]《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马家浜文化罗家角时期的交往网络和信息传递》
[2]张梅坤 张丽敏:《桐乡新桥遗址试掘报告》
[3]张丽敏 社科研究课题 东汉红阳侯王泓墓在桐乡发现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结题报告
[4]姚仲源:《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