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合作家园共育全育并举促成长
摘要
关键词
家园共育;家园合作;新思路;幼儿园
正文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已经转变为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承担的责任,家庭作为幼儿教育的起点,为幼儿提供了最初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幼儿园则是幼儿接触社会、学习社交的重要场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协同教育,即家园共育,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家园共育的内在意义、重要价值及其实践策略,以期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园合作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策略,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一模式的深远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显著促进作用。幼儿园环境中,孩子们可以系统地接受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庭环境中,孩子们能够沉浸在亲情的温暖中,学习并实践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和道德规范,对情感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园合作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将幼儿园和家庭这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加全面、均衡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巩固;孩子们在家庭中获得的生活经验和技能,也能在幼儿园中得到进一步的分享和交流。双向互动学习模式,极大提高了孩子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增强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家长掌握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
家园合作的有效促进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合作,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家长往往难以全面、实时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然而,家园合作打破这一壁垒,为家长和幼儿园之间搭建了高效、透明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幼儿园教师可及时、准确地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包括学习进度、社交发展、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家长也可将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全面了解孩子的状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二、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面临的问题
(一)家园共育活动形式单一
现阶段,众多幼儿园在推进家园共育时,普遍存在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且缺乏深度的问题,许多教师对于家园共育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仅仅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或组织简单的亲子活动来实施,这种做法不仅使家园共育活动显得单调乏味,更难以引发家长深入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削弱了共育的实际效果。部分教师缺乏对家园共育深层理念的理解,未能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深入的教育过程,因此忽视了与家长之间的长期沟通和深度反馈,导致教师无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真实表现和成长需求。
(二)家长对家园共育重视不足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家长因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参与,尽管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表示关心,但普遍对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家长的关注点往往局限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忽视幼儿在社交、情感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狭隘的视野限制了家园共育的广度与深度,阻碍幼儿教育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发展。
三、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建设家园共育的保障机制
为推动家园共育的深入发展,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体系成为关键,家园共育制度融合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长满意度调查等多个重要环节,确保家长全方位、深层次的参与和交流。家访环节,教师遵循“三完成、双百分”原则,“三完成”即新入学小班在开学第一周内完成对所有幼儿家长的情况反馈,一个月内走访完所有新生家庭,两个月内安排家长亲身体验幼儿园生活;“双百分”则指的是每月全面反馈在园幼儿的成长情况,并与每一位家长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家长委员会和伙食委员会在每年初进行换届,总结上年度共育经验,共同筹划新一年的共育蓝图,特设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开办的家长课堂,帮助家长提升育儿理念和技巧。为实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需求,会在每个学期的初、中、末三期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确保每一位家长的声音都能被听到。这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家园共育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轴与操作指南,是高质量共育活动的基石。
(二)探索家园共育的合作形式
家园共育的合作方式应坚持目标导向,同时追求活动的多样化,以家长访谈这一形式为例,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强调教师应提前进行家访,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幼儿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与幼儿及其家长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进而深入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教育方式。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更倾向于在幼儿园内进行访谈,因为这样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具体环境,更直观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展示他们的成长瞬间,因目标不同而灵活调整活动形式的做法,正是追求教育实效性的体现。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在探索更多元化的家园合作路径,比如,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有机会深入体验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同时也能为幼儿园提供宝贵的反馈和建议。幼儿园还需尝试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这一举措极大鼓励家长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独特技能,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学活动中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家园之间的互动与信任,还定期组织社区踏青等活动,以此加强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三)创新家园共育的多种渠道
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传统方式主要依赖于线下的各类活动,诸如家访、家长会及亲子运动会等,为家长、孩子与教师构建了一个真实的互动场景,但随时代的变迁和家长工作节奏的加快,线下参与的难度逐渐增大,幼儿园需积极求变,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为家园共育注入新活力,紧跟科技潮流,利用微信家长群、幼儿园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定期为家长推送专业育儿知识,更即时回应家长的疑问与困惑。“家长空间”手机APP的引入,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为家长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教育建议。特别在假期,通过微信公众号与美篇推出的空中课堂,确保孩子们在家也能接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幼儿园在家园共育上还可以制作家园合作手册,前四个版块详细展现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包括活动参与情况、教师的观察与评价,以及基于孩子现状的家庭教育建议,第五个版块则是家长的舞台,可以在这里记录孩子在家的点滴,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关注。手册加深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使家园共育工作变得更为细致,有针对性。
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以及家园合作手册独特工具,家园共育工作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创新与努力,将更有效地推动家园之间的深度沟通与紧密合作,为孩子们营造更为和谐、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四)提高教师家教指导的能力
家园共育的成效,确实深受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影响,为确保家园共育的高品质,幼儿园始终致力于塑造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尤其注重提升他们在幼儿观察、行为解读、个性化教育指导以及与家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采取多元化策略。教研活动加强是其中之一,定期引领教师研习教育指南,通过录制幼儿游戏视频并进行深入解读、撰写详尽的观察日志,精进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洞察与分析能力。积极鼓励教师主动搜集并整理家长最为关切的问题,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缘由,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为更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沟通技巧,特别推出“共读一本书”活动,在教师的假期时间里,推荐并鼓励他们阅读《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可复制的沟通力》等优秀书籍,从中学习并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对他们的家校沟通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每次家园互动活动之后,都会及时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与总结,记录每次活动的精彩瞬间与待改进之处,以此为未来的活动做好更为周全的准备。
结束语:
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进步,以及家园共育活动的丰富多彩,家长对教师的信赖感日益增强。他们不仅全力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更开始自省在家庭教育中的短板,并主动向教师寻求指导。许多家长还积极贡献个人资源,甚至以助教身份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赞许,也为教师赢得了家长的广泛尊敬。而家长的积极反馈,又成为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动力,形成了家园共进的良性循环。在这样的合作与互动中,我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共育,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这种紧密的家园合作,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加深了家长、教师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玉茜. 携手合作,家园共育--浅谈幼儿园家园合作新思路[J]. 求知导刊, 2022(4):0003-0004.
[2]王桃. 携手合作家园共育——浅谈幼儿园家园合作新思路[J].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1(6):0009-0010.
[3]李素琼. 家园共育在幼儿教师日常管理中的运用[J]. 幼儿·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1(8):0004-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