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程颖超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一中 邮编:333400

摘要

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数学建模已经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数学建模教学在不同学习背景和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性,以推动数学建模教学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高中数学建模;数学运用能力;发展研究

正文


引言

高中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建模旨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创新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然而,对于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探讨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和机制,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数学建模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中数学建模的概念与意义

高中数学建模是指在数学学科中,通过模拟实际问题和场景,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技巧进行问题的分析、建模、求解和评价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数学教学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数学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中数学建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本身,还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从各个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求解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模拟和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面临真实的问题,需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本质,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水平,也使他们更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数学建模涉及到问题的分析、建立模型、求解和结果的评价,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探索和尝试,这就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数学建模强调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分享思想和交流意见,从而形成共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和工作中应对复杂问题提供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以真实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应用技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新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水平,还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加强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数学运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逻辑思维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本文将详细探讨数学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一)培养数学运用能力的方法

1.强调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运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问题解决中能够准确运用相关概念。

2.提供实际问题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设计层次适应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能够暴露在不同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场景,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科技创新项目等。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4.提供多样性的问题解决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和策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提高学生在选择和运用方法时的灵活性和判断能力。

(二)评价数学运用能力的方法

1.问题的解决过程评价

评价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关键是考察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解题的观察和记录,分析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路、策略和方法的正确与否,以及逻辑推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实际问题的应用评价

利用实际问题进行数学运用能力的评价,考察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设立问题解决性评估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建模、求解等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3.合作与沟通能力评价

数学运用能力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或团队项目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精神、互助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数学应用能力测试

可设计针对数学运用能力的测试题目,考查学生对不同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例如,设置开放性问题和多样化的计算题目,考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采用定量评估方法,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展现的思维过程、解决策略和解题效果来评估其数学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

(三)数学运用能力的评价标准

1.准确性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能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得出正确的结果。评价标准在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

2.深度与广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否运用广泛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能否提供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评价标准在于学生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

3.综合性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将多种方法和策略结合起来寻找解决方案。评价标准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综合考虑问题的多个因素。

4.创新性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否提出新颖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评价标准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出独立见解和新颖观点。

5.合作能力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否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完成任务。评价标准在于学生的互助精神,包括对他人观点的尊重、积极参与和贡献,以及共同达成的解决方案。

培养和评价数学运用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评价手段,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思维过程、解决策略和结果表现。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评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一)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建模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入探索和理解的兴趣。当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时,往往需要展开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进一步理解各个概念和原理的内涵。这种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在解决其他抽象数学题目时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通常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建模和求解。学生在解决数学建模问题时,需要调动各种数学概念和技巧,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随着不断锻炼和实践,学生在处理其他数学题目时也能更加自信和熟练地应对,从而提高了数学学业成绩。

(三)培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分享观点和交流意见,学生能够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这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数学,从而提高数学学业成绩。

(四)加强数据分析能力

数学建模强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和概率等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在解决其他与数据相关的数学题目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应用具有积极影响,提升了数学学业成绩。

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加强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学生在解决其他数学题目时能够更加熟练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了数学学业成绩。因此,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值得在教学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四、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一)综合知识运用

数学建模教学强调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性的建模项目,学生需要将各个数学概念和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运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在解决其他抽象数学题目时,学生因为经过综合知识的运用,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会更得心应手。因此,数学建模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业中的得分。

(二)计算与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图表分析、方程求解等操作,这对学生的计算和运算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时,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多次建模实践,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进而在数学学业中表现出更好的成绩。

(三)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侧重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并要求学生分析、建模和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明白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掌握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应对各类应用题,发挥出更好的应用水平,进而提升数学学业成绩。

(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并尝试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同时,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参与团队合作,与他人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其他数学学习任务中开拓思路、提出新颖观点,以及在学业成绩中展现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都具有积极影响。

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存在明显的积极影响。它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知识运用、提升计算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数学建模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业成绩的水平。

结束语

总体而言,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数学建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数据分析能力。然而,需要意识到数学建模教学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改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具体的学生群体和教学情境出发,探索不同背景下数学建模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推进,数学建模将对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提升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课题: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JDZSX2022-171

课题名称:高中数学建模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子豪.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发展促进作用研究[J].快乐阅读,2015(14):25.

[2]周婷.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分析[J].新课程(中),2015(07):11.

[3]王永凯.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J].高考(综合版),2013(07):45.

[4]陈金邓.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发展促进作用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5]邵晓锋.数学建模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作用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06):28-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