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悦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650111

摘要

思政教育不仅要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应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育的全面育人中。通过分析现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开展现状以及进展,提出建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特色课程思政的路径,需要以教学课堂为主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实践活动为补充,吸引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

正文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自媒体、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挑战,即如何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因此,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加强思政建设,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思政建设,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媒介素养。

1 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

这类课程思政建设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几年有了明显的进步。上海在2014年率先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在国家层面上积累了“上海经验”,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积累了重要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开拓高等教育事业新的发展格局。”2020年,教育部党组通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基础,对专业课程的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将不同的课程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相融合,将课程思政要素进行深度的发掘,与课程的教学相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应。为此,高职学院应根据其专业的类别及课程的特点,贯彻执行有关规定[1]

2 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专业和技能人才。虽然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设计与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但是各高校对此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深入。一些高校在强化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比较少的手段,没有能够将我国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中去,更多地是在传达了有关的国家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

3 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特色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3.1以教学目标为引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整体性指导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强调新闻事业应服务于社会变革和人民利益,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和社会责任感。对于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基础,更是新闻从业实践的指导原则。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渗透,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报道、编辑、评论等具体课程内容中。例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上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和政治责任。通过邀请业界知名记者和编辑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还能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确保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

3.1.2 重视红色文化输入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重视红色文化的输入,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不仅包括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在新闻传播类课程中,红色文化的融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1)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例如,在新闻采访课程中,通过讲述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的著名新闻工作者如范长江、邹韬奋等人的事迹,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他们的职业精神和爱国情怀。

2)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可以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红色文化主题报道等。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红色文化专题纪录片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天工开物》等纪录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措施,红色文化不仅成为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成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新闻传播人才[3]

3.1.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专业具有信息密集、时效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全面覆盖和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首先,通过项目式教学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新闻传播项目中。例如,在新闻采写课程中,设置主题为“红色文化传承”的报道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撰写报道等环节,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讲授形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课前,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思政资源和案例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通过师生互动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重要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直观。最后,建立跨学科协同教学机制,整合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的资源和力量,共同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在新闻传播课程中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专题讲座和讨论,使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局面[4]

3.2 以教学课堂为主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3.2.1多媒体技术应用

新闻传播专业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课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纪录片,如“天工开物”,讲述印刷图文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素养。同时,可以利用视频案例教学法,展示优秀记者的职业故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职业道德和思政元素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5]

3.2.2实践案例教学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其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传统的思政课程外,还将“短视频新闻制作”等专业课程纳入思政教育范畴。在这些课程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优秀记者的职业故事,如“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中的典型案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此外,学校还专门推出了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也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就是《数字电视技术原理及运用》、《电视节目策划》、《出镜记者直播》等,它把思政要素很好地融合到了《新闻传媒》的专业课程中,对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其它院校的课程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校还设立了思政加分项目,在学生评奖评优中增加思政表现的权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3.2.3 增强师生互动与交流

在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增强师生互动与交流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的关键措施。有效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通过设立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话题的探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例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可以设置模拟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等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采访和报道,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思政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和社交媒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在线平台,教师可以发布思政相关的新闻热点和时事评论,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见解,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和学术沙龙也是增强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调研,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体验和探讨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关系。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互动与交流,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更加立体化和生动化,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坚实保障[6]

3.3以实践活动为补充,吸引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

3.3.1 实践活动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思政实践活动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思政实践活动应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例如,鼓励学生为红色影片配音,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活动,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践行思政知识。在广播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生中,通过配音类思政实践,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又可以加强对红色文化和思政内容的了解与认可。此外,教师可以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报道,如环保问题、扶贫攻坚等。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深刻体会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培养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和政治素养。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思政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认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3.2奖励机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是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评奖评优中,可以增设思政加分项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活动。例如,在学生评奖评优的过程中,要将思想品德的加分项加入到对新闻类学科的评价当中,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职业成就与德育工作的成效相结合。通过设立荣誉证书和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活动,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做法包括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设置思政教育表现项,通过客观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并将其纳入评优评奖体系中。此外,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或荣誉称号,表彰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公开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机制,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通过这些奖励机制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还能促进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成长和提升[7]

3.3.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思政知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例如,安排学生到社区进行宣传报道,关注社区治理、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通过采访、写作等形式反映社区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在实际操作中让他们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此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如扶贫帮困、义务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到社会的真实需求和问题,从而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课堂内,更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8]

结论

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建设需利用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实践活动,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源洁.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06):74-77.

[2]唐玥宸.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2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海南科技职业大学;,2022:2.

[3]郭芳.高职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新闻文化建设,2022,(18):185-187.

[4]陈志佳.新时代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育人目标与多维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2,(07):153-160.

[5]冯雅清.高职类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传播策划专业为例[J].新闻前哨,2022,(14):77-78.

[6]郝海琳.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7):66-69.

[7]舒立辉,叶舒睿.思政教育融入新闻传播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5):61-64.

[8]邰小玲.高职院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3):218-2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