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的思考——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网络与新媒体;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正文
引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尽管我国高校近年来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学者们根据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如5G技术、媒体融合和新文科背景等,提出了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建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是面临着与时代发展不同步的专业症候[1]。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值得全体一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行业观察,对此展开深度探究。
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存痛点
1、人才培养目标欠精准
在中国,一些高校是在现有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与新媒体的课程方向。这些课程通常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案、课程大纲和知识体系,或者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适度的调整。然而,很少有高校能够根据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学术界的最新发展,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倾向于采用一种“大杂烩”式的教育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2.0计划》和《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之后,社会对高素质、专家型、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仍然沿用传统方法,以既定目标为导向,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和行业的实际需求。
2、教学课程未彻底革新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对新闻行业的传统流程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得这些流程显得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依赖于书本上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许多高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上,采取了“强基础、广视野、注重综合”的教育理念,旨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2]。
然而,一些高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并没有进行必要的系统化和前瞻性的创新改革。他们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新闻教育方法,不愿意在本质上接纳数字化的元素。许多教师仍然坚持教授传统的新闻采编评技巧,忽视了新媒体环境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分强调学生的自学,而没有意识到课程内容更新的滞后性。
此外,一些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与传统新闻课程过于相似,很多新增加的课程仅仅是在原有课程名称前加上“新媒体”或“数字”等标签,这表明互联网元素只是对传统课程的表面添加,并没有实现理念上的深入融合。
3、盲目追求技术性融合
一项研究对国内16所院校2017至2018年的35个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与新媒体以及传播学专业在核心技能课程上至少有50%的重叠,这反映出一种趋势,即高校在教育中盲目追求技术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因其与互联网技术的紧密联系和对数字技术更新的敏感性,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中一个重要专业,一些国内高校采用以技术为主导的培养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然而,如果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操作,而将教育机构转变为职业培训场所,可能会导致对技术技能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学术理论的学习。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媒体行业、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中,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智力素养、专业能力、新技术素养以及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写作技能、新闻素养和融合媒体传播等方面。
二、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痛点的根本原因
1、文科背景增大跨界培养难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学术背景上主要依托于文科领域,包括文科的学科体系和学生群体。目前,全国共有279所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并且这些高校都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即便是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工科强校,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第一学位也是文学学位。不过,华中科技大学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培养策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同时修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第二学位,并且完成相关课程后可以获得工学学位。
尽管华中科技大学的这种培养模式在国内尚无其他高校能够完全复制,但大多数院校在招生时都实行文理兼收的政策,这并没有改变网新专业通常设立在文学院的事实。实际上,由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在从事技术性工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技术岗位通常要求具备计算机等理工科背景。因此,如果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文科背景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他们将面临难以克服的障碍。目前,大多数网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仍然以文科教育为主[3]。
在文理兼收的情况下,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所区别。理科背景的学生学习文科内容通常没有太大困难,但文科背景的学生在修读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相关课程时会遇到较大的挑战。即便他们能够勉强完成这些课程,未来从事技术性工作或成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对于那些只招收文科学生的高校来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为这些学生在修读理工科相关课程时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同时这些高校还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2、方案设定模糊导致跨界困难
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培养目标,更主要的是涵盖了一系列课程设置。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确定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2018年的“新国标”也对核心课程做出了规定。然而,实际课程设置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跨学科课程数量有限,开设难度大,知识匹配度差,难以发挥跨界优势。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虽未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其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已加入了数字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类课程,使得这些专业的课程与一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非常接近。这表明,随着传媒生态和格局的变化,修订培养方案以满足业界需求,是新闻传播学类实践性较强专业的共同趋势。
其次,在设计和执行培养方案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文科学院通常缺乏理工科背景的师资,这类课程往往需要聘请外部教师。即使解决了师资问题,也存在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授的编程类、数据挖掘类课程如果没有与新闻传播专业需求相结合,那么这些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就没有区别。
此外,即使跨学科课程得以开设,它们之间也缺乏有效的知识与逻辑衔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共识,各家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跨学科课程的设置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但目前看来,培养方案中零星的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类课程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文科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文科的构建是在继承传统文科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强调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整合,以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和专业间的融合发展。
STEM素养是衡量个体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借鉴STEM素养的概念,旨在明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教学内容,并拓展考核体系[4]。
STEM素养起源于STEM教育,它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与新文科理念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改革路径紧密相连。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我们利用STEM素养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新文科理念下的“融合、跨学科”目标,构建一个科学的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四、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1、聚焦优势专业,推动专业群建设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优势专业来推动专业群的建设,以促进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实现专业集聚的效应。
首先,通过构建一个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创建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利用虚拟教研室的技术优势,丰富教学团队的成员结构,建立一个结合专业和兼职人员、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并成立新媒体工作室,最好能够建立一个“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通过项目制来实施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虚拟仿真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教育方面,以课堂实践创新为核心,优化教学模式。师生将共同组建新媒体工作室,承接社会化新媒体项目。利用校内的融媒体新闻中心作为平台,实施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导师开展新媒体训练营,推进技能培训,确保学生能够“学懂、弄通、练细”,并坚持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
其次,增加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分析与处理、产品设计与管理以及综合能力塑造方面的课程比重。通过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推动不同学科和相关专业在教学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相互借鉴和融合。通过协同培养,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师资队伍,涵盖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艺术与设计学等多个专业,以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整体效应。
此外,高校教学特色将突出“项目驱动+实训锻造+赛事检验+行业实践”的实践育人模式,专注于行业传媒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素质、深厚基础、技术理解、应用能力、运营通才”的新媒体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推动全媒体人才培养
以提升课程质量和创新教育模式为关键,高校应致力于建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教育观念,积极推动现代新媒体产业学院的建设,鼓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并与地方新媒体产业实现有效对接。
通过新媒体产业学院的建立,旨在促进新媒体行业的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规划、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以及质量评估等,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满足新媒体企业的实际需求。
此外,高校还应鼓励二级学院在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和多方面的探索,以进一步提升教育合作的效果,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3、夯实思政教育,推动人才德育发展
高校想要构建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就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确保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高校通过特别设置红色文化传播的专题研究,鼓励学生接触并理解红色文化资源,从而受到其积极影响。通过设定具体的教学任务,比如制作与学校所在地区红色基因相关的数据可视化、H5页面、虚拟现实全景展示、交互式影像等多媒体产品,可以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铭记教育的初心,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文科人才。
4、立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体系设计优化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实践应当与行业发展趋势保持同步。
首先,高校需要构建一个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实训平台,以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和5G等前沿技术在教学设施中的应用。通过不断更新这些设施,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媒体行业中的最新技术,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媒体技能。
其次,高校应当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育应以课堂创新为核心,鼓励师生共同创建新媒体工作室,参与社会化新媒体项目,或利用校内融媒体新闻中心作为平台,实施以岗位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情境化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战项目,加强技能训练,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透彻掌握和精细练习,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5、强化跨界思维,推动新文科理念深入发展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并促进产教融合,高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跨学科能力,并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这包括建立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选拔杰出人才进入新媒体产业和核心企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时,要增加对具有新媒体行业经验的教师的招聘力度,吸引来自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个行业优秀人才库,并邀请这些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以形成校地、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机制。此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标准应成为教师聘期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关键条件,以激励教师转型和优化教师结构。
在推动新文科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需要加大对新文科教育改革项目的引导力度,集中研究新文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师教学发展等。同时,积极构建新媒体产业的科研平台,探索与地方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为核心,开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以及媒介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项目。
结束语:综上所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兴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各大高校应紧密结合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行业前沿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6]。未来,我们期待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能够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媒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邵泽宇,郭玉锦,陈律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逻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J].传媒,2023,(16):90-92+94.
[2] 谭筱玲,戴骋.从“粗放式叠加”迈向“系统性融合”——全媒体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青年记者,2023,(24):107-109.
[3] 闫伟华,周艺瑾.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突破[J].新闻论坛,2023,37(05):116-120.
[4] 黄绍菠,侯亚丽.新文科视域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145-147.
[5] 薛倩.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陕西省民办高校为例[J].传媒论坛,2024,7(07):74-76.
[6] 刘雪梅.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的思考——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8,(03):150-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