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才校企协同培育机制的实践与研究--以武汉市艺术学校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黄燕 刘骥

武汉市艺术学校,湖北 武汉,430056

摘要

我国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变革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期待与新挑战。鉴于此,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机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武汉市艺术学校与领军企业紧密合作,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共同探索协同培养的人才新机制,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合作体系。这种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推动了艺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繁荣,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

艺术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多元协同

正文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关键一环,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面对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艺术产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为艺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新的艺术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如何构建校企协同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机制,为艺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这不仅是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协同育人的机制的意义与价值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机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变革,使艺术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有效缩小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差距。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产业需求,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便能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从而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此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艺术产业输送了稳定的人才支持。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共同推动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企业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艺术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它不仅有助于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能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艺术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武汉市艺术学校与领军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践平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艺术人才校企协同培育机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还为艺术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谋篇布局“建链”,赋能校企合作同心聚力

武汉市艺术学校携手领军企业,构建了一个涵盖教育、实践与创新三大领域的产教融合新平台。该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引领,聚焦人才培养,充分挖掘和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通过紧密合作与协同研发,校企双方共同塑造了一条贯穿艺术教育、剧目创作及市场推广的文化产业链。在此过程中,学校贡献其雄厚的师资与一流的教学设施,而企业则提供宝贵的实践资源与广阔的市场渠道,共同促进艺术教育与产业进步的深度对接。同时,双方致力于构建包括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在内的多维度、全方位合作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崭新格局。

(二)挖潜增效“延链”,促成校企合作同频共振

为了深化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武汉市艺术学校致力于推进“四链”的延伸与辐射面的拓展。在构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方面,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高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推动了多个重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与落地。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校企双方携手研发了多个市场潜力巨大的艺术项目和产品,实现了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学校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与教学的设置,共同开展师资培训与学术交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活动,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规划职业发展。

在文化交流与共建方面,校企双方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交流与互动,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其中《九色鹿》《罗汉传奇》等剧目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讨剧本、编排舞蹈、设计舞美等,确保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演员选拔和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表演能力。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成绩,也为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注入了新动力。

四、校企协同培育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践行“创新实践,多元协同”育人理念

武汉市艺术学校始终坚守以市场需求为指针、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多元化、协同化的育人路径。学校深入剖析文化市场机制、人才结构和产业发展趋势等要素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与严苛要求,全面考量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等各方利益诉求与关切点,提出了“创新实践、多元协同”的育人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与企业携手武汉美术馆、武汉人艺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和项目实践,诸如创作环境舞蹈《燃》和《冉冉》参加2022武汉双年展、“戏剧温暖人生”演出季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们收获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返课堂,将所学所得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学校与各大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发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艺术课程和教学资源,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充分彰显了艺术教育的价值。

在研发艺术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其审美情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高度重视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库,积极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等关键环节,共同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这些企业专家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前沿的艺术资讯和技术,还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丰富的在线艺术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学习艺术知识,与导师进行在线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二)创建校企双向奔赴的人才培养路径

为了更好地满足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武汉市艺术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了一个双向奔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理清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艺术职业技能优质岗位,聚焦表演艺术技能人才与职业演员的岗位能力需求。

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全面严谨的准备工作,学校与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构建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实施“课程+舞台”双向管理,旨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教育体验。

我们采用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学”三位一体的递进式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一体系,我们能够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基础、核心、综合、岗位”四大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艺术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确保这一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设置了四个关键环节的精准培育。基础课程学习、核心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应用以及岗位实习锻炼。通过这些环节的有序推进,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逐步积累艺术专业素养和舞台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路径。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敏锐的智慧、健康的体魄、审美的眼光以及勤劳的品质。在这一框架下,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承担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的规划与执行。我们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和市场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生动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锻炼自己的技能。同时,我们还注重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

校企努力打造一个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

(三)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武汉市艺术学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了一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涵盖了学校内部的专职教师,更引入了众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刻行业洞察力的企业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学校专任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多年的教学积累。而企业兼职教师则是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来自武汉市歌舞剧院、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楚剧院等艺术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行业知识。他们通过分享个人的职业经历与行业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与职业发展方向。同时,他们还能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市艺术学校还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工作,为专任教师提供定期的职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机会,为企业兼职教师搭建与行业互动的平台。这种持续的教师发展机制确保了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不仅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与机会。在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们不仅能够接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服务,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推动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也为艺术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五、校企协同培育机制的成果

武汉市艺术学校,作为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的摇篮,始终站在产教融合的前沿,与领军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探索与实践着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新模式。这所学校以“德艺双馨”为育人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更重视其人格修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在课程设置上,武汉市艺术学校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确保学生掌握最前沿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提升自我。此外,学校还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武汉市艺术学校成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如今,武汉市共有十一位梅花奖获得者,其中十位毕业于武汉市艺术学校。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魅力,无论是艺术创作、表演技艺还是文化传播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贡献。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

在剧目创作和市场推广方面,武汉市艺术学校与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紧密合作、共谋发展。他们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创新艺术形式,共同孵化的音乐剧《迷藏》、儿童剧《恋恋花开时》、小剧场话剧《家长会》均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精彩的演出还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光明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报纸,以及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新华网、荆楚网、腾讯网、武汉新闻等网络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这些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武汉市艺术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艺术比赛和展览,让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这些交流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也增强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活动。与杭州艺术学校、海南艺术学校、韩国忠北艺术高中等缔结友好姊妹学校,常年互访;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显著成效的取得,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更为学校和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五、结语

武汉市艺术学校与领军企业携手构建艺术人才协同培育机制,在教育领域中,这堪称一项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实践典范。它不仅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对艺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与严峻挑战,更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该机制有力推动了艺术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文化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这种校企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对于其他艺术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学习价值。

展望未来,武汉市艺术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致力于培养更多服务地方文旅建设的艺术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蕊.凝聚“艺”心共育未来——“文化传承创新与高质量艺术人才培养”全国音乐艺术院校校长论坛综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3,(04):120-126.

[2]徐晓昀.以“文艺轻骑兵”为载体的艺术人才“双实践”模式初探——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23,(12):257-260.

[3]孙大庆,蒋瑛.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0):10-15.

[4]杨会,迟俭辉.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反思——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6):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