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摘要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积累素材 谋篇布局 片断写作 作文讲评
正文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能够准确顺畅地表达思想,是学好语文的重要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是学生会说会写的集中体现,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课程。绝大多数的学生害怕写作,缺乏生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而多数的语文教师,也常常忽略了写作指导,苦于不会教。教师的指导,也常常是空谈理论,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作文教学课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笔者就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
一、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语文即生活,要学好语文,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绝大多数学生一提笔写作,就无从下手,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是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作素材从哪里来?它来自于书本,来自于课外阅读,来自于生活实践。书本里的一篇篇美文,都是学生学习与运用的范本。每一册的语文教材,单元划分丰富多样:有领略优美风光的风景篇,有绽放精神之花的人物篇,有闪烁智慧之光的哲理篇……学生通过经典美文的学习,可以整理摘抄精彩语段,丰富写作素材。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小亨特在悬崖上遇险,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成功脱险的例子,可以作为议论文中论勇气的论据;《说和做》一文,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目不窥园,潜心钻研古代典籍的例子,可为论做事专注提供论据;又如《背影》一文,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生动场景,可为学生学习刻画人物提供参照。语文教材里的精彩句段,详实典型的人物范例,教师都可带领学生诵读经典,从经典中模仿借鉴。
写好作文,也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丰富成长经历。如班会课上可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爱国主题的演讲比赛,分享身边的精彩乐事,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表达。班会课还可结合传统佳节,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充分融入家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并上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又如,班级每学期还可开展研学活动,由家委组织学生在游玩中学习,学生走出学校,拥抱自然,在团建中提升动脑动手的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美篇。学生亲身参与了活动,一定会把活动过程记录得很详实,并能用文字定格快乐的瞬间。一次秋游,一场篮球赛,一次社会实践……每一次的生活经历,鼓励学生能用文字抒写见闻和感受,这些都能丰富写作的素材。
二、认真审题,确立中心
初中作文训练,主要考查两大类: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作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审清题意。命题作文,要学会抓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培养发散思维,由关键词勾联到相关内容。如《追光》作文题,学生看到题目很困惑,无从下手,不知道“光”的含义。教师应启发学生:光指的是什么?可引导学生列出思维导图:光,是光亮,是光明美好的东西,是胜利的曙光,是成功的真理。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追”,就是具体写一件事的过程。写作前,引导学生列出思维导图,找到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来确立中心。教师帮助学生把思维打开,很多同学就能快速理清头绪,找到切入口,即可写一件战胜困难且获得成功的事,结尾段写出悟出成功的道理,点明题目“追光”的含义。审清题意,引导学生列出思维导图,是有效的审题方法。
又如半命题作文,题为《不该忽略的 》。作文题有提示:“忽略”,即是疏忽,粗心,可能造成隔阂,造成伤害……都是成长的重要体验。很多同学,被提示中的“隔阂”、“伤害”牵制,绞尽脑汁搜寻有没有过错,留有遗憾的经历,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紧扣文题,缺乏深远的立意。拟题也是毫无新意,“不该忽略的人”,“不该忽略的小事”等,都不能凸显主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该忽略是什么意思?就是要重视,就是论重要性。这样一梳理,学生便豁然开朗,就是从一件小事中悟出哲理。 “题好一半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横线上所填即是中心,可备选“身影、温暖、亲情、热爱、幸福、坚持”等,收集典型的事例,结尾段升华主题,小事中见大哲理。由此可见,写作前审清题意是关键,确立写作的内容和中心,有了写作灵感,就能一气呵成。
三、精心谋篇布局,理清思路
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主要文体是记叙文,教会学生谋篇布局,理清写作思路。学生在写作时,注重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点题,引入正文;中间部分详写人物或事件,结尾段落升华主题,揭示中心。主体内容还可尝试用小标题、多镜头式来叙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写作《这样的人让我敬佩》,学生可侧重写一件事,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或是采用小标题、多镜头式来刻画人物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的美好品质。再于结尾段总结全文,抒发自我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点明题意。
好的文章,离不开巧妙的谋篇布局。教师还可教会学生巧设悬念,让文章有波折感,或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凸显人物的的特征。如写作《我重新认识了他(她)》,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开头部分由外貌引入人物,或是略写人物初识的印象,再选取典型事例来凸显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前后形成对比,再于结尾处画龙点睛,点明“重新认识”的题意。
四、反复锤炼语言,扮靓文章
出彩的作文,要有精心锤炼的语言来点缀,要有语文味。开头结尾段,是文章的灵魂。如写作《追光》一文,要求学生开头、结尾段紧扣“光”来写。教师可作示范,开头段可引入一组排比句:当你身处黑暗之中,有一束光照亮你的世界;当你身心疲惫时,有一束光温暖你的心灵;当你犹豫不决时,有一束光引领你的脚步。结尾段可结合内容,由写一件事抒发感受,点题题意——“光”即是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只要用心学,大胆尝试,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做其他事也亦然,让我们勇敢地做一名奋发向上的追光者吧!教师可点评,内容写的是平凡的小事,但结尾段升华为人生态度,充满正能量。
又如《最动听的声音》一文,教师布置学生拟写收集精彩首尾段,有奖励机制,学生积极参与,别出心裁。有的学生抓住不一样的声音,写出自己的感受,班级的小林同学,开头段如此写作:“雏鹰展翅高飞,这是天空最动听的声音;小草拔节向上,这是土地最动听的声音;鲤鱼跳跃龙门,这是浪花最动听的声音;勇于挑战困难,不怕吃苦,则是成长最动听的声音。”教师做好点评:学生能突破局限,对“声音”的理解已不再局限是一句话,而是一次能力的突破,一次成长的蜕变。以我手写我心,最朴实的语言文字,便是抒发学生最真挚的情感。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能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篇好文章妙语连珠,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善用修辞、写景句,积累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反复锤炼语言。“好文章贵在改”,精美的语句能扮靓文章。语文学习贵在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强经典诵读,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写作技巧。
五、巧设片断写作,激发写作兴趣
每学期的写作训练,依据单元要求而设置,学生训练次数较少。教师可每周布置一篇小练笔,让学生进行片断写作,激发写作兴趣。如教师教授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布置学生小练笔,找寻身边“最可爱的人”,要求模仿开头直接点题,中间部分展现人物“最可爱”的品质,结尾段落抒情议论,再次点题。学生善于观察,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展现身边的楷模人物,有消防员、白衣天使、清洁工、辛勤的园丁等。结尾段能用抒情议论句,揭示人物最可爱的品质,并抒发赞美之情。
又如《那身影令人震撼》一文,针对学生对“身影”的刻画不够生动具体,要求学生对“那身影”片断写作。班级的静琪同学,写了“大白”奉献的身影令人震撼。开头段由疫情时期白衣天使的外貌引入:穿着厚重严实的防护服,带着防护面罩,看起来身体笨拙,看不清他们的样貌,只是亲切地叫一声:大白!主体部分写的是大白忙碌的身影活跃在核酸检测点,急诊室、病房等。结尾段揭示他们令人震撼的品质:普通却又不平凡。
片断写作,能让学生抓住典型事例,着眼于生动的场景描写。于“一斑窥全豹”,写好片段,就能为文章丰富内容,更有表现力。
六、上好作文讲评课,有效反馈整改
写好作文,不是空谈理论,不是语言的堆砌。每一次的作文评改后,教师应积极收集学生写作中的不足,写好评改意见,用于指导与改进。上好作文讲评课,也是提升学生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作文讲评课可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师课前全批全改,做好反馈;也可把作文批改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评改要求。学生互改作文,当小老师,提高积极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批改者更易于发现不足,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评改,并写好评改意见。学生在评改作文的同时,对写作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评改的同时结合不同的习作,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教师还应安排当面批改,鼓励学生主动找老师面批,找出不足,并指导如何改进。作文讲评课,不能忽略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要做全面反馈,还要有指导性的改进意见。
作文教学之路漫长而艰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有效提升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而会写作则是语文功底的良好展示。写作技巧的提升,重在写作实践,切忌空谈理论。教师的有效指导,能让学生爱上写作,用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以我手写我心,用真诚的文字打动读者。语文即生活,语文源于生活,让每一位语文学习者都能热爱写作,热爱语文,用文字歌唱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