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知识迁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廖珊珊

深圳市观澜第二中学教育集团 518083

摘要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可以实现迁移通畅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的契合。


关键词

知识迁移;语文教学;语文学习

正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

奥苏泊尔研究发现: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若提供的相同例证太少,学习的迁移效果就差。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孤立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系统化了的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对教材纵横采撷,优化组合。进行纵向横向的类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点的清晰性和稳定度。从而使学习全过程保持积极的学习定势,使学生提高解决相同类问题的能力。

知识迁移规律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反三”,则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而改变语文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实现“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可是,如何在知识训练中实现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一目的呢?下面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本学期是如何做的。

一、 以旧知为基石,为新知铺路塔桥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虽然每一课的内容不同,但是,新旧知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寻找新知识和学生认知思维的最佳结合点,给学生提供顺畅的链接轨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思维流程,实现语文知识迁移。

明末清初的张岱的写景散文《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身居南方的学生对雪的概念很是不强,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描绘的银装素裹、天人合一的山水美景之中呢?于是,我的在教学中尝试这样的知识迁移。

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之前我们学过许多描写雪景的诗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回顾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世说新语》中的《咏雪》说:“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由此,引领学生在头脑中闪现一幅幅美妙多姿、绚丽多彩的雪景的画面。那么,在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的雪景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有了之前的积累,我们再来品味他的散文《湖心亭看雪》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脑海中自然就能浮现那种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地合一的空濛,给人一种苍茫渺远、沧海一粟之感的画面,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雪景图啊!

这样看来,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成了学习《湖心亭看雪》基础。而对张岱对湖心亭雪景的描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天人合一的雪景就具体可感了,更能体味作者张岱迷醉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之中的痴情了。

二、 注重对比类化训练,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景中不能加以运用,那么这些知识并没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那个情景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类化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曾博得过无数读者的眼泪,感人肺腑之处在于写父亲,写父爱,而朱自清善于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背影”来展现父子情深,“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每次都催人泪下,意味深长,这是这篇散文的亮点。我马上将这个知识点与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台阶》联系起来,同样是写父亲,《台阶》中刻画父亲,作者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通过重点刻画台阶,点明台阶既是父亲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文章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父亲不辞辛劳地去砍柴,“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又如父亲坐在建造好的新台阶上很不自在,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台阶》这篇课文里我们已经明确了文章可以通过描写人物活动的场所的环境“台阶”来突出某种形象或某种感情。于是,我把这种反复描写归为“对比写法”一类,这种“类化”可以迁移到《背影》中对“背影”和“流泪”的多次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除了描写人物活动的周围环境,还可以刻画人物局部的特点来突出形象和表达情感。因此,在学习《背影》时,先让学生回顾在《台阶》中类似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很轻易地理解了朱自清对“背影”、“流泪”反复描写的用意:不仅突出了父亲疼爱儿子的形象,也体现了父子情深。

这种方法迁移,能使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新知,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样,初中阶段的写作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这样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同样可以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 通过对比阅读,促使学习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与所将教课文某一特征相一致的文章,通过进行比较阅读,以达到难文易懂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授《大道之行也》一文时,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大同”的思想内涵,我让学生先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关于“理想社会”的描写,学生感受到了桃花源是一个和平宁静、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社会,然后再让学生在相同的文体与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比较,充分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古人对“大同社会”的追求,从中也可以理解到两篇课文细微的不同之处。

可见,知识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学会知识迁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当然,教师更应从大语文的角度,充分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占有大量有用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训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