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学习策略; 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主体性发展
正文
引言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识水平,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核心问题。生活化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的经验教育观念,强调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教学出发点,借由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寻找应对策略,实践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他们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然而,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本研究将从理论和策略两方面进行探析,以期为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1、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梳理及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1.1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征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实践,深化其对学科核心内容的理解[1]。该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践性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单向传递获得,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形成。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构建新的认知体系。生活化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理念契合,通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反思,从而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实践性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促进学习,认为学生通过直接的实践活动能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的内涵。生活化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设置实际情景,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内化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和问题解决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另一特征为情境性学习。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利用真实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和实用性。在实际生活中引入教学素材,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和规范。
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从课本走向生活,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果。
1.2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教学起点和主要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3]。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法治观念的实际运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模式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4]。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的原则,还能够为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已初具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度不高,缺乏具体和实用的教学案例。评价机制也亟需完善,以全面反映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通过不断实践与完善,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运用将更加成熟和有效。
2、探析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1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尽管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不足。许多教师在习惯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具体操作,这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学资源的不足。生活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设计和使用大量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教学资源,但是一些学校由于资源有限,无法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素材,导致教学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情况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更为突出,教师难以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教具,使得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和枯燥。
学生个体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初中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容易出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如何科学有效地兼顾学生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是生活化教学模式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评价机制的缺失亦构成了一大挑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但生活化教学模式要求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估。目前许多学校的评价体系仍未能完全适应这一转变,影响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信心和实施效果。
述分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从教师培训、资源配置、个体差异和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予以关注和改进。
2.2 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策略,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增强其参与感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模拟社会角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以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应设计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与法律的应用,并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和行为变化。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导向的策略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生活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
2.3 如何解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为解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持续学习,全面掌握生活化教学的原理和方法。教学应注重整合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和情境,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学校应提供支持性环境,配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保障,鼓励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
3.1 构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切身感受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涵盖家庭、学校、社区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通过探讨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与关爱,学校中的规则与纪律,社区的公共服务与社会责任等问题,使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生活中鲜活起来。
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将社会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之中。例如,通过讨论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小区纠纷的解决、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与评判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5]。
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融合互动、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与法律理解。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剧、模拟法庭等活动,学生可以在模拟现实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身份视角下的道德和法治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应用。
通过构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关联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也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关联,不仅使知识更加易于接受和内化,也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所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
3.2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现主体性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现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提升其参与度和自主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其自我管理与决策的能力。
应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使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映射。例如,在探讨法治观念时,可引入校规校纪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组织模拟法庭或辩论赛,让学生在假想和实际结合的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思考。此举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从而实现主体性发展。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共同探讨。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当遇到复杂的社会问题时,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并以小组讨论或项目报告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观点。这种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帮助他们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通过生活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更能在现实情境中检验和应用所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与主体性发展。
3.3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评估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主要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效果评估显示,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达成度提高。
结束语
通过深入研究,本论文揭示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该教学模式重视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道德和法治认识水平。然而,设计和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以策略性地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虽然本研究表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可取之处,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何让具体的生活情境更有效地服务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展望未来,随着道德与法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会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和需要探讨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更深入融合,还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对其作出深入解析和改进,在这方面积累的更饱满、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将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信息周刊,2019,0(10).
[2]于洪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模式探析[J].女人坊,2021,(14).
[3]李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1,(15).
[4]黄青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析[J].求知导刊,2019,0(39).
[5]袁红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科普童话,20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