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红岩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由学生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整个流程,提升学生的科学修养。通过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能够带领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其科学态度。新课标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点的掌握,更强调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的全面培养。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等活动,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期望为初中生物教育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正文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同时,探究性学习强调团队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增强团队意识。生物学科具有丰富的实验资源,这可以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此外,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生物实验室变科学探究乐园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生物实验室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场所,而是变成了科学探究的乐园。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更能激发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同时,通过亲身实践,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生物现象,探究生命奥秘。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在显微镜下,细胞结构清晰可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需要这些结构?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植物的细胞切片、动物细胞模型等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自由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细胞结构的功能。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揭示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奥秘。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学生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二、跨学科整合促进深度学习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生物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跨学科整合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地理学科中关于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引入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物群落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如此丰富,而沙漠中的生物种类却相对较少?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主动思考。同时,教师利用地理工具,结合生物学科中的生物群落等概念,详细解释生物如何适应并影响环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环境下生物的生存策略,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整合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团队合作探究提升交流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团队中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协商,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团队合作探究还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个人成长。以《生物圈中的人类》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团队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相关的资料。每个小组的任务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探讨人类活动对所分配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特长,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的工作中学到新的知识。然后,教师组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综合不同的观点,形成全面的认识。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上的收获,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促进学生个人成长。这种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
四、问题驱动学习激发科学思维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需要主动思考,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这些过程都能够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问题驱动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态度,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单细胞生物》这章节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问题:“单细胞生物如何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与单细胞生物相关的问题,如“单细胞生物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获取营养的?”等。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有的小组研究草履虫的运动和摄食机制,有的小组探讨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每个小组需要根据所分配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后,教师组织小组成员合作分工,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并提出假设。如研究草履虫的小组可以假设草履虫在不同浓度的营养液中运动速度不同。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教师组织小组设计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草履虫在不同浓度的营养液中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各小组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这种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特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充分体现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育的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可以深化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构建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教师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提升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持续优化探究性学习策略,推动初中生物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汪文静,黄菲.新课标下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15):74-76.
[2]李儆.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08):61-63.
[3]王秋雄.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的高效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2):137-138.

[4]邓太平.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1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