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姚艳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爱维叶幼儿园215000

摘要

网络走进了公众的视线,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幼儿园建设中,把网络技术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文章从家庭教育实践出发,对“网络+”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互联网+”家庭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正文


引言: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家园共育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发展和发展。在我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去的家庭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利用家园共建的模式,来达到对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然而,现在的家庭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所以,要想让家园共建的成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幼儿园教师就必须要对家园共育进行一种全新的探索,在网络+的大背景下,将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应用到家庭中,与父母进行高效、主动的交流,在家庭共同培养的情况下,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长条件,从而推动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一、家园共育案例

幼儿园进行了一次室外运动,其中一位父母是一位摄影迷,他在活动期间,积极地为儿童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并将其上传至班级微信群,让所有人共同欣赏,大多数父母都将儿童在玩耍中的行为看在眼里,但也有两位父母没有找到自己小孩的相片。“怎么没有我儿子的照片?她也参与了这个项目,不过她在队伍的末尾,所有的学生都能看见,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这也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不公平.....”第一,有些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支持和重视程度更高,他们很在意幼儿园玩耍活动的进行,想要知道他们在幼儿园里的具体表现,还有一部分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的详细信息,他们觉得他们是排在后面的,没有摄像头,这是因为教师的偏爱;第二,幼儿园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安排游戏,所以必须要把孩子们参加游戏的画面都拍下来,然后通过班级群公布出去,这样就能减少一些父母的偏见。第三,将活动中的精彩和有意义的图片收集起来,挂在教室的专题墙壁上,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父母对图片的过度重视。

二、互联网+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首先,营造“家养结合”的氛围。家庭合作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作为支持。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可以让父母们在学习上更加积极。父母可以使用微型教室来展现幼儿的学习历程;还可以通过 QQ收集有关的照片,让孩子们更好地参与到游戏中来。“网络+”时代下,儿童父母应主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构建了“家校合作”的新的空间。“网络+”不但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科技支持,而且对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信息社会的来临,为家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父母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孩子的学习情况;运用科学育儿和智慧育儿等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儿童的发展。

三、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

(一)构建信息网络,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家园共建”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的信息科技,把信息网络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中去。幼儿园教师要构建一个课堂的网络系统,这样既方便了孩子们的功课,又能和孩子们的父母进行交流,实现了幼儿园教学的最佳化。在设计课堂网站时,幼儿园教师要清楚设置网站的功能和意义,切勿盲从。该站点还提供了家长意见版块、作业版块和教学资源版块。在父母的意见版块里,要求孩子的父母每日都要将自己的教育观点进行反馈,同时也要为老师的教育提供一些意见;在作业版块里,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每日都要给孩子们布置功课,还要对孩子们的真实表现进行检查;在教育资源版块,幼儿园教师要每日与父母们交流一些行之有效的育儿方法,比如秋季来临,幼儿父母要让他们多饮水,多穿时令衣物,避免着凉,同时教师也要把一些幼儿喜欢的故事编排成小视频上传到此版块,供父母共同观赏。通过建立校园网,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家校共建”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利用现代平台,促进家园共育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家园共建”,使父母和幼儿园达到“零距离”的交流和沟通,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使父母更加了解幼教教师的工作。儿童所处的环境是多变的,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从最初的原始态走向了成熟期,这个时期对于儿童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父母对幼儿园协作的理解越深,就越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现当面沟通的尴尬局面,在家长们意识到问题后,与幼儿园教师进行及时、直接的沟通,但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反而有助于教师们找到问题并加以解决,使每个人都在不断进步,实现家园共建,为网络时代下的学前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家园关系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过去的家庭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化,过去,家庭之间的交流很复杂,而且不够迅速,老师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也很复杂,这就导致了学前教育的成效得不到提高。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师生之间的即时交流提供了便利。在网络平台上,幼儿园教师和儿童父母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借助信息科技,可以让儿童父母对儿童日常的生长和学业进行实时的了解。另外,幼儿园也会将有关的育儿技能推广给父母,父母也会根据幼教老师的资料,进行科学、理性的教导。比如儿童的食物,水果和蔬菜要如何进行适当的搭配,以利于宝宝的消化和吸收。大多数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前都会有伤心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问题,所以只能把自己的伤心变成哭泣来吸引父母的关注。面对这种状况,家长们会感到焦虑,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幼儿园老师们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生活状况实时地告诉父母,这样既能减轻父母的压力,又能提高父母的教养水平。网络+技术为建立家庭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虽然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但通过网络技术的即时跟踪,父母可以通过“亲眼所见”的方式了解到儿童在园的日常活动,进而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了更多的信心,进而使家庭共育项目的执行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家校沟通云平台,有效促进信息的互动性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儿童能够在网上获得更多更快的新知识,但也更易被各种类型的信息所感染,从而对他们的思考与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建设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儿童的长期发展出发,在建设家庭共建的网络信息体系的过程中,要将不同的班级、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考虑进去,这样才能让家园共育的在线沟通体系变得更为顺畅和健全。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家校间的交流与交流,让老师随时与孩子及家长互动。互联网技术为学校、家庭教学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沟通渠道。在家园信息交换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地将信息传递出去,还为家园教育、师生信息交换创造便利的环境,促进家园之间的信息交换,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可信的途径。所以,老师和家长要主动保持这种交流和交流,才能更好地把握孩子在校园发展的动态,从而实施高效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的最终目的。

(五)建设智慧园所,助力家园共育

第一,要建立共同教育的运行机制,以实现对家庭共同教育的有效配合。当今社会各种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因此,要以“家园共育”为中心,积极地探讨构建“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在搭建这个平台的时候,除了要让一线的老师们能够实时地参与到数据、数据、幼儿成绩的上传当中,还必须要有一个领导层的校长、副校长等人的有力的支援,要以校长为主导,各个年龄的老师作为主要的决策者,以此来加速共建机制的建立,并且建立起一个网上的信息管理员,以此来引导和管理家园共育信息化平台。第二,构建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体系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部门和幼儿园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于当代人们的生活行为模式的家庭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家园共育”的信息平台。在这个新的环境下,要有无线 WiFi,有钉钉的家园管理,有智能晨检,有无人值班等等。该系统由门禁监控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网络电视直播系统等部分组成。比如,将儿童午餐中食品的储存、加工、制作等关键步骤公开,让孩子们的父母们都可以对学校的建筑和工作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为学校的建造开辟一条更方便的道路,还可以让学生们对孩子们的意见进行即时的反馈,让父母们对儿童的情况有一个更为透明的认识。第三,要加强三个方面的训练,保证信息化平台的平稳运行。在资讯时代,老师和家长更多地使用资讯科技。藉由资讯科技的发展,让老师与家长能够在三个类别中使用资讯科技的能力。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了解教师队伍的组成、工作评估和信息发布等工作方法。其次,加强对幼教师资的培训,加强对网络办公平台和家园通平台的培训,提高对课件制作、微课制作、视频制作、视频制作等能力的培训。最终,家长需要训练,让家长们在他们的移动电话上安装这个软件,学习怎样操作。针对部分年长的老人,可由老师帮助其下载应用程序,并传授简单的使用方式,让所有的父母随时都能联系上。

结论:

总之,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推动幼儿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选择,父母可以通过网络和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推动幼儿园教学的开展,给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生长条件,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施夏艳.探索互联网+时代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224-225.

[2]赵晓英.试论“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学周刊,2018(8).

[3]黄凯健.“互联网+”背景下的幼儿园家园共育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33-34.

[4]朱宏月.家园共育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初探[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