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幼儿日常生活技能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金英玉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培智学校)

摘要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社会对学前特殊幼儿日常生活技能发展越来越关注。早期生活技能的培养不仅是特殊幼儿自立的基石,也是其未来社交与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教师利用情景模拟等教学策略,能够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生活自理。本文围绕学前特殊幼儿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意义,深入探讨了学前特殊幼儿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有效路径,促进学前特殊幼儿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学前特殊幼儿;日常生活技能;路径

正文


引言:随着社会对包容性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教师认识到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尤为重要。教师应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帮助特殊幼儿能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学习基本技能。这些教学实践能够增强特殊幼儿的学习吸引力,帮助幼儿建立起对生活技能的兴趣,是支持特殊幼儿未来独立生活和社会融入的有效途径。

一、学前特殊幼儿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意义

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意义在于促进学前特殊幼儿的自立与自强,为其融入未来社会打下基础。日常生活技能是特殊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这些技能的掌握,直接关系幼儿未来生活的质量与独立性。在学前阶段,教师进行系统的训练与引导,幼儿可以逐步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够提升特殊幼儿的自信心,增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此外,社交技能的培养使得特殊幼儿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缩小与常态发展幼儿之间的差距。安全意识的形成则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确保特殊幼儿能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护自己,避免危险。这些技能的整合提升,为特殊幼儿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拥有更多的应对策略。因此,对特殊幼儿而言,学前阶段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不只是其成长的需要,也是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教师开展一系列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社交能力,为其将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坚实的支持。

二、学前特殊幼儿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有效路径

1.布置环境:营造支持性学习空间

良好的物理环境能够刺激幼儿的感官发展,增强其日常生活技能的学习效率。教室内部的设计需考虑到易于访问且可以使用的原则,确保所有学习材料都适合特殊幼儿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需要。在色彩的运用方面,教师应选择淡蓝色能够安抚幼儿情绪的温馨舒适色调,有助于营造一个平静和专注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应考虑环境中视觉支持的设计,使用简明易懂的标识和图示,清晰标出教室的不同区域及其功能,帮助幼儿快速识别周围的世界。教师可以有效地整合技术传统教具的有效使用教师可以使用触摸屏学习设备,这类设备能够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吸引特殊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在玩耍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生活技能。

比如在特殊幼儿的学前教室中,教师设计一个感官刺激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学习。活动中使用多彩的感觉盒子,每个盒子内装有不同的物品,涵盖各种质地和温度。教师事先根据幼儿的感官敏感度准备材料,确保它们安全无害。在活动开始时,教室内设置几个易于访问的感觉盒子站点,每个站点摆放两到三个盒子,颜色鲜明且标有简单的图示,指引幼儿进行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被引导至各个站点,通过手触感知盒子内的不同物品。教师鼓励幼儿描述触感的体验,增强特殊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感官识别能力。此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每位幼儿的反应,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调整物品的盒子的位置,使之更适合幼儿的活动范围。在活动的后半段,幼儿需根据触感将物品归类到相应的盒子中。幼儿在活动中能够练习感官识别,锻炼基本的分类能力,这对日常生活中的整理和归纳技能非常有帮助。整个活动在无障碍的环境中进行,保证所有幼儿都能自由移动,每项任务都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完成,确保安全性,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2.应用方法:采纳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师需在课堂实践中体现出对每位幼儿特定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应基于对幼儿能力水平和兴趣的精确评估,确保教学活动既刺激又适宜。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对于行动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应设计更多的手眼协调练习,帮助其逐步提高精细动作技能。而对于社交能力较低的幼儿,则需要进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慢慢引导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感官教学,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学习风格,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重视反馈与调整的过程也十分重要,教师应根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个别差异。

比如教师在教室内设立一个多感官学习区,这里布置了各种触觉和视觉材料。活动的设计能够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加强感官识别能力。教师准备了一系列色彩鲜艳的球形物体和配套的彩色桶,每种球和桶的颜色相对应。任务是让幼儿将同色球放入相同颜色的桶中。教师在活动前对所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安全卫生,并根据幼儿的身高调整桶的放置位置。活动开始时,教师展示进行色彩匹配,并鼓励幼儿尝试抓取球形物体。教师观察幼儿的反应,指导幼儿用手指抓取放置球体。重复练习,幼儿逐渐熟悉颜色和物体的抓取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逐步减少直接指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完成任务。随着幼儿技能的提升,教师引入更多种类的物体,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协调能力。此活动不仅限于颜色和形状的识别,还逐步加入数量匹配的元素,要求幼儿将相同数量的球放入每个桶中,增加活动的复杂性。幼儿在参与和反复练习中能够逐步掌握基本的分类等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并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展调整难度,保证学习的个性化。

3.设计内容:构建实用性技能教程

教师需精心构建既实用又适合特殊幼儿的技能教程。教程内容应涵盖自我照顾所有基本的生活技能以确保幼儿能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用所学技能。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每项技能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的实施步骤,将复杂的操作简化,使幼儿能够理解执行的简单任务。在此基础上,教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学习的递进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适时引入新的学习元素,保证幼儿在掌握一项技能后能够自然过渡到更高层次的技能学习。教程中应包含足够的重复练习,反复实践帮助幼儿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技能的熟练度。同时,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学习进度及时出调整,确保教程始终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

比如教师可以教授特殊幼儿使用简易计时器来管理完成个人清理任务的时间。活动开始前,教师准备一系列计时器,每个计时器的时间设定为五分钟,这是完成一次简单清理任务的预计时间。教师还准备小扫把等一些日常清理用具,确保工具的大小适合幼儿的手部操作。

在活动场地,教师设立了一个模拟的小型家居环境,桌上散布着一些轻松清理的纸屑和小玩具。教师展示启动计时器的方法,并演示使用扫把和抹布进行简单的清理任务。教师邀请每个幼儿尝试操作计时器,并开始其清理任务。幼儿在计时器开始后,尝试按照教师的示范清理桌面,使用扫把和抹布。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巡视活动区,观察幼儿的操作方式和进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正确使用工具,并在必要时提供指导。计时器响起时,教师帮助幼儿检查清理区域,确保任务完成。幼儿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学习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旨在帮助特殊幼儿理解时间管理的基本概念。活动结束后,教师收集所有工具,清理活动区域,准备下一轮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设计可以让幼儿练习日常生活技能,还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幼儿的时间感。

结束语:在学前特殊幼儿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探究中,教师精心设计环境布置可以有效地支持每一位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教育实践能够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幼儿的安全意识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关键,需要不断地观察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幼儿的发展阶段,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为特殊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帮助幼儿在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新学. 提升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理念认知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4, (05): 8-9.

[2]夏金荣, 庄鸿远. 学前融合教育的本质及发展研究——评《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3, (12): 2.

[3]宁亚飞. 5-6岁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及其干预研究[D]. 导师:刘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4]陈军, 闫洁, 黄总志, 庄香香. 学前特殊幼儿日常生活技能探究 [J]. 现代特殊教育, 2016, (01): 18-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