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塑“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摘要
关键词
课堂,思维,教学
正文
一、思辨性品质课堂教学现状
思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具有逻辑性、辩证性与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常规的语文教学,较多的是顺应思维或者感性思维。为了追赶课堂教学任务,学生思考的时间常常被缩短,思维的发散也受到无形的限制,教师用事先预设的答案结束整堂课。思辨性课堂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教师应当清楚自己在思辨中的角色,可以提示引导,可以推波助澜。学生只有“思”却没有“辨”,学生的思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习惯了被动接受,对文本的鉴赏也停留在“浅阅读”上。尼尔波兹教授曾提醒我们:“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1】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斥着浅阅读和娱乐文化的时代,各种调侃和戏说流行于网络。从思辨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学不妨多尝试逆向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打破原先的思维模式,多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阅读。
二、如何用“思辨力”来重塑课堂的“品质力”
1.借助合作论辩力,培养思辨习惯。
一个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环境,正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思辩的话题,并给出定向的引导。其次,教师要设计好辩论流程,比如师生对话、小组辩论等,对话活动的组织,信息的搜集,是实现论辩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能提供多媒体资源,确保课堂辩论的质量,强化学生理性论辩品质。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论辩大放异彩。教学之初,我先引导学生了解菲利普夫妇一家拮据的生活状况,如每天的生活都是精打细算,两个女儿年纪大了也迟迟未出嫁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了质疑:菲利普夫妇真的是不讲亲情的人吗?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是人性的泯灭吗?部分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是讲亲情的,比如烦恼子女的婚姻幸福,只是对于勒他们确实无能为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已是艰难,更何况他人。也有学生认为,克拉丽丝虽然对拮据的生活感到痛苦,但她仍然将所有的精力放在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上,她的精明冷酷、唯利是图其实是对生活最无奈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简单评价对错,而是对每位发言学生的大胆陈述给出了肯定评价。学生对文本的思辨被充分激活,课堂辩论气氛热烈。
合作和论辩扩大了学生的信息来源,进而方便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心进行比较,选择,判断,评价,从而整合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其中一个学生充当导师的角色,也可以互为导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并对对方的学习做出评价。同时,作为导师的学生也会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有助于思维的磨砺。论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强化理性思辨的能力。
这便是思辨教学引导下对文本新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论辩活动,如小型辩论会,课前三分钟的社会热点问题点评等,激发学生“辩”的欲望。
2.善抓“细节”之力,推动思维碰撞
构建语文品质课堂,必须要细读文本,因为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利用前后文对比,单元整合对比等形式,从而更深层次地对文本进行辨析和质疑,发现作品背后的意蕴。如: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一文,全文紧扣“醉”字,通过描绘峰回路转的景色,欢悦祥和的宴游,进而抒发太守既陶醉于山水之乐,又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然而,细细读来,文章结尾提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以发现太守与滁州人完全不同的情怀与境界,太守之乐是因为与民同乐,同行人之乐却只是单为自己之乐。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而被贬到滁州,被贬的心情自然不会如他所说这般“乐”,而应当是孤寂惆怅,他所谓的“乐”是将复杂情愫寄托在游山玩水之中。因此,太守的“乐”是一个充满五味杂陈的“乐”。这样的细节探究,拓宽学生的思辨之路。
而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这种抓“细节”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室可以抓住一个关键点,绘制思维梳理的表格,创建品质课堂。比如,综合本单元《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四篇文章,抓住“笑”这个细节,从人物表现和处境感知人物形象,从而体会“笑”在文中的艺术效果:前两篇都是冷色调的笑,可怜可悲的笑。对不幸者不但没有给予同情或帮助,只知道哄笑取乐,以乐写哀,突显人物命运的悲苦。后两篇都是暖色调的笑,突显首领的从容、何大学问的欢喜、溺爱孙儿。
思辨不是天马行空的猜想,而是有目的、有策略地聚焦文本、聚焦问题,教师角色在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寻找思辨点,产生质疑,进而在合作探究中感受文本的魅力,习得技法,原本碎片化的知识也会在层层深入中进行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坚持以点带面之力,完成思辨升级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以节选的课文为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思辨升级到整本书的思辨。
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质疑:文章称吴用等人的行为是“智取”,但换言之就是抢劫,如何能用“智取”一词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生辰纲的来源,以及吴用等人获得生辰纲之财后,又把它们用在了何处?由此便可引导学生阅读整部作品,这样的前后勾连,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与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知道所谓“生辰纲”,其实是梁中书压榨百姓得来的不义之财。梁中书把这些财物运送到东京,作为生日礼物为他的岳父蔡京祝寿,可见,蔡京也是蛇鼠一窝。再者,从吴用等人的目的上看,他们深知这笔钱财取之于民,因而得到这笔钱后,将其用之于民。所以在施耐庵眼中,这样的“抢劫”,是正义的!用“智取”而不用“抢劫”,就更表明了作者是站在广大百姓的立场,为正义发声。在《智取生辰纲》思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从课内节选的思辨延伸到整本书的思辨。这样的方法也是适用于本单元所有的古典小说。
此外,想要读懂整本书,除了思辨情节,更要思辨小说的构架。例如,在进行《西游记》阅读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师徒几人取经途中的历险模式几乎全都是:行路,降妖除魔,继续上路。这样的写作模式是不是太过于单一,甚至是重复了呢?在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每个降妖除魔的场景不同,身份不同,手段不同,目的不同,这样的叙事模式,同中有异,引人入胜。
对待思辨性教学,教时就应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思辨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想法。语文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在校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思辨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学家萨姆纳曾经说过:“批判性能力的教育,是唯一真正称得上培养好公民的教育”【3】。不断探索,研究出更适合的思辨性课堂,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这将是一种他们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娱乐之死》,尼尔·波兹曼,中信出版社
【2】《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欧阳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历史的观念》,英国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