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全育”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四时全育”;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路径
正文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小学劳动教育“四时全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2022ZJY1925成果
引言:“四时”象征大自然循环往复,自有节奏,我校将“四时”喻义为:“春夏秋冬四时皆为教育良机,东西南北万象皆有教育良材”。全育教育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创设适应性环境,把握教育时机。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策略,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原则,以优化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四时全育”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我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四时全育”的学校文化理念,结合“适性”“适时”“适境”“适人”的核心思想,构建独具特色的“四时全育”劳动校本课程体系,以劳动课程的实施为载体,营造适宜儿童劳动的时机,创生一切适宜学生劳动的场景和资源要素,助力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劳动素养及技能,适应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未来的发展。
(一)全面素质教育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应当在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上下功夫,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品德、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品格的熏陶,要求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自律、责任感、团队协作等品质。
(二)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点,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教师应了解每位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激发潜能,实现个人发展。
(三)关注学生成长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知识传递,更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学生应该明白,劳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是一种终身的追求和能力。这一原则强调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劳动教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帮助他们应对未来各种挑战。
二、“四时全育”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一)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各种劳动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如手工、种植、维修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技能和知识,而且增强学生自信和独立性,还教会他们使用工具和设备,对他们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
(二)促进综合发展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劳动教育活动,学生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它关注道德情感、审美情趣和健康意识,确保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三)丰富教育资源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引入各种实际操作的活动和项目,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这些活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如农业、手工艺、环境保护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此外,开发校本课程可以鼓励学校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共享资源,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生活,培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四时全育”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劳动教育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小学劳动教育可以借助电子教材、在线资源以及虚拟实验等工具,使课程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电子教材和在线资源可以提供更多样的教材和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虚拟实验和模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和体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劳动知识。此外,信息技术可以用于学生学习进展的监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效益,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劳动教育。
(二)推行家校合作,构建教育合力格局
家校合作是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和家庭应密切合作,构建更加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庭劳动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劳动教育计划,还可以促使家长在家里进行劳动教育,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种亲子互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丰富劳育内容,增加劳动实践机会
劳动教育不应仅限于传统的农耕和手工艺,而应涵盖更多领域,如科学实验、生态保护、社会服务等。学校可以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整合知识架构,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特色开展劳作教育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接,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28个字的节气歌,扩宽出二十四节气中的多种文化教育活动,扩宽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和“深”。在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以整合知识架构为关键。一,确保课程标准与学生年龄相符,二,确保特定技能的传授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明确的课程目标应根据学生年级设定,结合自然科学和地理,教授农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五)创新实施途径,完善评价体系
创新实施途径是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引入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种植绿色食品”的项目。从选址、土壤检测、作物选择到种植、管理和收获,全程参与项目,并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农业知识。这种项目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其应涵盖考试、实践项目评估、口头报告和学科竞赛等,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建立长期跟踪机制,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确保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结论: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它对提升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知识架构、优化资源供给、创新实施途径和完善评价体系,可促进劳动教育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借助信息技术、家校合作和课程创新,能构建高效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实践和创新人才,为教育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苏晓琼.强化劳动教育可行性路径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21(15):75-76.
[2]夏金铃.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路径与实践价值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0(28):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