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以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卢子龙1吴超英2 林楷悦1宋雪琳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昌330006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俊发城思成中学昆明650000

摘要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对高中生的品德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能够使课堂进一步升华,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育人价值。文章以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为例,试图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归纳为爱国主义、社会责任、价值取向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将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思政元素;高中生物;教学

正文


1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及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1.1 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教育要把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目的的提出,国家教育部指出,要将德育和课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文力图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的协同发展,以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探讨生物教材中课程思政教学框架和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育人价值,使课堂升华。

高中生物课程的精要是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将认知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教材中渗透了很多思政元素,可归纳为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法律意识、社会责任等方面。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1.2 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高中学生还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且他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化和思想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而由于缺乏判断,部分价值取向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高中阶段课业繁重,老师和家长过于追求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三观”的引导,导致部分学生的成长偏离轨道,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生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专业学科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实现能力培养、知识获取和“三观”引导一体化,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实现了育人的目的。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活动规律的学科,生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推进课程思想教育改革中,生物课程承担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尤其是高中生物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对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和发挥育人功能尤为重要。新课标中也提出了生物核心素养的概念,其各个要素均体现了思政教育元素[3]。以新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通过其中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的神奇,更加珍爱生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指出了认知学习和道德培养的密切联系。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德育和智育协同育人的观点越来越受重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三观,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将学科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关键在于准确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而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改革的前提。

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思政元素的挖掘

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蕴含了多个维度的思政元素。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等,将人教版必修一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分为以下四个层面:爱国主义、社会责任、价值取向和科学精神。

2.1爱国主义层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爱国形式,但爱国主义本质都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在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科技进展”人工合成生命的探索中介绍了目前人工合成的5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其中4条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彰显了我国的相关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由此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以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第二章第四节中“生物科学史话”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科学家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历经多次失败,最终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即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在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时,以细胞膜的边界作用,类比国家边界的重要作用,可增强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爱国意识。

2.2社会责任层面

新课标规定,社会责任是生物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4]。自然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作为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生物学通过生物产品与生物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到四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细胞中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通过关注日常膳食中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第五节“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中,着重介绍了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重要的用途。可以此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利用这些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生物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成才,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第六章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中“与社会的联系”部分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相关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社会和国家以及老年人自身所带来的问题,思考相关解决方案、关爱老年人。

实践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因此在涉及社会责任层面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或对社会热点进行讨论、辩论,在此过程中建立起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感。

2.3价值取向层面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高中学段的学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5]

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中,通过学习细胞增殖的特点和意义,使学生明白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都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神奇,更加珍爱生命。第二节“细胞的分化”中,“科学·技术·社会”一栏介绍了骨髓移植和中华骨髓库,使学生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案,认识到捐献骨髓的重要意义。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中,“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了病理科医师的工作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帮助学生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2.4科学精神层面

纵观生物学发展史,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整个生物学科的发展,但他们的成果的发现、理论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数次失败,不断从失败中成长,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有锲而不舍的执著,严谨求实的态度,敢于质疑的勇气,这些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也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起到指导作用。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可引导学生认同科学结论是基于观察与实证、概括与归纳形成的,体会科学发现是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第四章第一节“被动运输”中,通过介绍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人们对水分子运输机制的认识,从自由扩散变更为协助扩散为主,体现科学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引导学生思考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在前人的成果上进一步探索而发展起来的。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科学层面的课堂思政教育中,可以适当将部分演示实验调整为学生分组操作,让学生亲自体会科学家进行实验时的所思所行,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特点:继承性、创新性与曲折性,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3.结语

生物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远不止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巧妙且自然地完成对学生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有机融合。只有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体现课程的思政性,强硬地给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章节都融入思想元素,而是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元素开展教学,既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于无形中触动了学生的思想,最终达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宁.补给正能量——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J].中国民族博览,2015,(08):84-8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 钱洁,高绍荣,张敬,张儒,王译萱,杜昌升.生物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08):62-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6]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77-83.

 

通讯作者简介:宋雪琳(1988-),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学教学,水生生物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