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中历史单元主题式“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新课标的有效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丁方媛

桂林市第十九中学 邮编:541001

摘要

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育,将教、学、评一体化变得尤为重要。针对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阐述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研究显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明确课程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其中,主题式的单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强对历史性质、方法和形式的认识。此外,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评”一体化的主题式教学模式,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估,同时突出了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研究结果能够为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模式;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育课程改革;学生人文素养

正文


引言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碎片化教学方法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育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将教学和评价融入到一个整体中。而“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目标明确、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强对历史性质、方法和形式的认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探讨高中历史“教--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深化对该教学模式的认识,为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1、“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考察

1.1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演变和实质

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学习和评价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1]。其理论演变和实质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果。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念以及后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反馈机制。这种理论基础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后来,随着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评价理论的发展,教育学者发现,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了一种将教学与评估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紧密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不仅在于形式上的结合,更在于内涵上的统一。它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相互协调,形成教学中的闭环系统[2]。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教育目标的达成,更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及时的反馈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通过课堂中的互动、课堂练习中的及时纠错、以及阶段性测试等手段,将“评”融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评估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具备诸多优势。它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道“学什么”,更知道“为什么学”。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进步。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更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评价理念避免了传统评价模式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评价方法和灵活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形成动态的教学过程。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发展成果,其理论演变和实质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有机结合,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1.2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已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模式将教学、学习及评估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旨在通过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设计,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运用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和整体性。

在历史教育中,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评估时,都能够有明确的指引和标准。课前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主题单元的精心研究,使得每一堂课都围绕一个明确的历史主题展开。课堂上,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参与感,还能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评估作为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点测试。相反,它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强调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这种评估方法可以使教师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历史教育中应用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主题单元的深度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这种深入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增强人文素养。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1.3 主题式单元教学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和功能

主题式单元教学在“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通过将整个单元设计成有机的主题结构,使学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全方位、深入地理解特定历史事件或时期。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还能促使学生在主题的各个方面联系不同的历史知识点,从而达到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主题式单元教学通过统整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使得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学习的同步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通过持续的评估,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促进高效学习。这一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的断裂与重复问题,提高教学的连贯性和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显著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2、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2.1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意义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具备重要意义。该教学法通过以主题为核心组织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系统化理解和对历史知识的深度认知[4]。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对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简单因果关系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较为零散,难以形成整体的历史观,而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可以通过凝练和设计多个相关联的教学主题,将过去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系统。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不仅注重历史事件的传授,还强调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理和模式的解读。这种教学法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实,尝试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意义和影响的全面认知,增强对历史问题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这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具有长远的积极影响。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主题的单元教学可以灵活地结合不同类别的历史资料,包括文献、图片、多媒体资源等,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掌握方面获得了提升,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深刻的历史现场感,从而增强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灵活性保证了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探究路径和方法,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评估活动。通过主题教学,教师能够跟踪学生对于某一主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细致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不再仅仅聚焦于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变化。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效果,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性、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优化了教学评估机制。这种教学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值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实践。

2.2 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显著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评的有机结合,通过在教学中嵌入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这样可以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体策略包括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事件模拟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原因和影响。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利用多种历史资源进行知识的构建与延伸,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知。

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倡历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关怀和价值观引导。通过精选具有时代意义和教育内涵的历史主题,引发学生对人类发展、社会变化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5]。例如,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汲取历史教训。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发表意见、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为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历史教育的现状,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2.3 未来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史实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避免片段化教学。通过设计系统性单元和主题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提升对复杂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应引入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学生发展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过程性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还能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探究性学习、主题研究、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应不断更新历史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形成合作共赢的教学共同体。应支持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加强其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更好地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挑战。通过上述策略,可以为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指导与实践支撑,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全面升级与创新发展。

结束语

本文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法对高中历史的“教--评”一体化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明确课程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主题式的单元教学法能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强对历史性质、方法和形式的认识。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实证研究法中采样量较小,可能未能全面反映所有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对“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仅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定量研究来进行深入探索和验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方式和策略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故将今后的研究方向侧重于“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和拓展,以及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在其他学科,甚至整个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希望能够对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划2023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单元主题式“教学评”一体化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231号,立项编:2023B197

 

参考文献

[1]雷连锦.核心素养下“教—学—考”一体化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初探[J].数码设计,2019,8(22).

[2]王汪.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4).

[3]吴小照.浅谈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教学[J].湖北教育,2022,(S1).

[4]花蕊.刍议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J].读写算,2020,(36).

[5]安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主题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