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以《红楼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跨文化视域 中国古典文学 海外传播 《红楼梦》
正文
不论是经济文化鼎盛时期的汉唐,还是逐渐落伍于西方世界的明清,在文化传播及其海外影响来看,其传播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中华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关注。在古典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海外传播时间早、译本数量繁多,且影响相较于其他书籍影响更大。《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大巅峰力作,虽比其他三本名著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但其传播力度却不如后者,尤其是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回顾《红楼梦》近年来的海外传播历程,了解并分析其传播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并为当下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作出一些有益的参考。
《红楼梦》海外传播历程与影响效果
1793年,《红楼梦》远渡重洋抵达日本长崎,从此开启了《红楼梦》海外传播史上的新纪元。1892年,森槐南在《早稻田文学》上发表《红楼梦论评》一文,则开启了“红学史”上的新篇章。这两个“新”也就意味着《红楼梦》从国内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不单单再是国内“红学”爱好者和学者研究瞻仰它,国外的读者和学者也开始关注和重视起来。
《红楼梦》在亚洲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不同于欧美地区,主要在于前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语文化圈的影响。由于《红楼梦》亚洲传播地图与汉语文化圈的高度重合,故其传播范围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其中包括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波等地。而日、韩恰恰处于汉语文化圈辐射区的内层,所以两国的红学研究在亚洲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说日、韩成为《红楼梦》亚洲传播高地的原因是受到遣使、朝贡、贸易等方面的影响,那么作为汉语文化圈辐射区外层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红楼梦》的传播则主要是受到移民和贸易的影响。在亚洲,《红楼梦》的传播形式通常以原本传播和译本传播为主。原本传播,指《红楼梦》以汉语原印本的形式直接输入日本、朝鲜半岛、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这是《红楼梦》在亚洲的特殊传播方式,该方式的依据则是由于汉语文化圈的共同基础——汉字。因此,20世纪马来西亚的华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可直接阅读《红楼梦》原文而无需翻译,直至2017年才出现马来文译本。相较而言,《红楼梦》日译本和韩译本的数量以及出版时间密度则远超其他亚洲国家。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文化圈影响力的减弱,《红楼梦》译本通常由其他语种而非从汉语进行翻译。这种汉语文化圈的现代转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红楼梦》被纳入到东亚现代学术体系中,其中包括中国红学研究动态或学术成果受到关注、举行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等等。
不同于亚洲,《红楼梦》在北美的传播主要集中在美国。在其传入美国初期,几乎一直受到胡适新红学的影响。1938年,受其影响的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曾发表过对《红楼梦》三个层次的看法,其中包括作者、版本、内容、意义和读者。除此之外,一些欧美裔研究人员早期也对胡适新红学抱有肯定态度。1966年,布兰道尔提道:“大部分学者相信这部小说包含了大量自传性材料,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比如胡适博士提供了大量关于作者曹雪芹和他的家族的珍贵的信息。”在吸收借鉴胡适新红学的基础之上,美国红学又有所创新,其研究角度广泛而多样。不仅有“新批评”视野下的《红楼梦》,还有从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女性批评主义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这些内容都是与欧洲新理论和新方法互动的成果。
《红楼梦》在欧洲的传播则始于十九世纪初,其传播和接受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介绍和翻译《红楼梦》原文片段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学习语言或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读物。因此,在原文翻译上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到了五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较为紧密,所以《红楼梦》在欧洲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是译作俄文的。在俄译本之后,西欧国家也陆陆续续出了英文全译本和德文全译本以及法文全译本。但因受到东、西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立场的影响,前者对于《红楼梦》的评价和看法与国内红学家观点更为接近,而后者则带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偏见,以贬抑而非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直至九十年代,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欧洲红学研究也迎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一时期,因东欧国家的汉学家先后离世,红学研究逐渐搁浅,鲜少有新的相关作品发表。而西欧则因为“汉学热”的出现,对《红楼梦》的研究反而日益繁盛起来。如2002年,德国出版的由顾彬等汉学家合著《中国文学史》,司马涛以“多种性格———《红楼梦》及其续作”为题撰写的《红楼梦》部分,用长达44页的篇幅介绍了《红楼梦》。这些作品的发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洲读者和学者了解和接受《红楼梦》。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日益强盛,“红学”也逐渐走出国门,针对其的研究也愈加广泛和深入起来。目前,海外对《红楼梦》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全方位的趋势,除了文学家,其他学科和行业的专家学者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相关探讨。譬如,书中大观园的园林作为中国式建筑是建筑学家们的心头好,而《红楼梦》中主仆关系处理甚至可以看作是人力和财务管理的教科书。
跨文化视野下《红楼梦》海外传播的困境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长出来的文学瑰宝。也正因如此,《红楼梦》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
显示出中国特有的地域特征,海外读者在选择和接纳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没有充分得到他们的认可,因此,它的传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次,《红楼梦》存在着很大的翻译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可能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难懂、同时也是最难翻译的一部作品。《红楼梦》的语言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它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华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芍药裀等,全然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红楼梦》细腻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浓郁的文化氛围等,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最杰出的古代文学精品。但是《红楼梦》的艺术性越高、内涵越丰富,准确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难度就越大。《红楼梦》诞生之后,陆续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缅甸语、俄语、捷克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但是这些译本距离原著还有很大的距离。理论上讲,翻译应该追求等值,使译文在故事情节、语言形式、文学体裁、思想感情、修辞风格都和原著产生相同的效果。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不能做到的,尤其是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更是如此。曹雪芹是一位艺术的天才,同时还是一座思想的高峰。试想,且不说文本中那俯拾即是的隐喻、无处不在的象征以及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照应都使得中国几百年来最优秀的学者摸不着头脑,就是作品中的诗作、骈文、器具、服饰、礼仪、儒释道等,又有哪位翻译家能将这些准确地介绍给国外的读者呢?而现在许多翻译者还囿于逐字翻译的状态,使翻译之后的《红楼梦》整体艺术性大为降低。此外,翻译还存在着“不可译性”的现象。英国著名翻译学家卡特福德(J. C. Catford)认为,翻译中存在着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两种情况。语言不可译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例如第五回中,贾迎春的判词,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
但是英译的准确性与推广效果往往无法保证。其原因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红楼梦》原著本身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与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传播中无法令海外受众感同身受,存在一定的文化障碍与接受障碍。第二,《红楼梦》本身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通过多媒体传播的内容往往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只能基于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短小的部分引起受众的兴趣,其时常会关注活泼、有趣的细节,忽略了严肃、学术的内容,严格来讲未重视文学名著的文学精髓。第三,新媒体传播以经济效益为重要基准点,因此一切英译改编,都要根据经济收益进行考量,这导致文学价值与经济价值产生冲突,文学价值往往会在经济收益面前被淡化、弱化,网民追求故事性与通俗性,忽略了高雅文化。第四,受网络受众文化水平有限,一些海外受众本身对《红楼梦》的内容与背景没有充分的了解,加上文化障碍,在理解名著时多会产生偏差,接受起来不那么容易,导致海外传播效率大打折扣。第五,一些网络传播者没有尊重并吸纳专业的“红学”研究学者进入团队,导致团队本身对于《红楼梦》的核心思想就存在理解差异,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的作品,除了要克服英译传播本身的翻译障碍之外,还要大大提高专业度,成品的效果自然难以保证。上述问题还仅仅是《红楼梦》在新媒体时代海外传播当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其实潜藏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跨文化视野下《红楼梦》海外传播的解决策略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每年来华留学生2000年达到5.2万人,2005达到14万,2009年则突破23万。从2004年开始,我国借鉴英、法、德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
就《红楼梦》的海外传播方式与途径来看,最初的海外传播主要依赖于纸质书籍的英译读本,一些学者通过对原著本身的英译推广名著。外国的一些纸媒也曾一度争相报道这部传奇的中国名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开始向着互联网传播方向转变,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英文读本,而是在英译的基础上对《红楼梦》改编的一些影视剧、戏剧、网络评论等加以英译传播,这样的形式更加生动,覆盖的人群也更加广泛,比单纯的英文读本更加人性化,便于海外人群文化交流与接受。
基于对新媒体时代传播特征的了解与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本身海外传播与英译技巧的分析,文章就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与英译提出以下策略。
(一)关注《红楼梦》译者身份的多样化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而言,英译的译者身份永远是多样化的,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到来之前,对《红楼梦》的英译,译者身份就存在着差异。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类是拥有较好的中西语言文化功底,又同时有中英文化互通关系的翻译官、外交官。这类人群有着十分丰富的中英文化学习背景,对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着相对正确的认知,因此这类翻译者往往能够更好地传播文化,对名著本身的文化传播具有决定性的价值推广作用。他们的英译往往更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语言交流,有的甚至作为语言学习的素材,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很难原汁原味地呈现中文名著的精神与风骨。
而第二类译者则是具有一定水平文学素养的文学家,同时精通中英两种语言,这其中就包括类似林语堂[1]等在内的文学大家。他们能够较好地在文学著作的翻译中融入文学情感,更加原汁原味地呈现文学作品的内核。但这类人的翻译也存在一定的硬伤,那就是关注的目光无法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对一些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低的人群而言,这类翻译往往显得过于高深,晦涩难懂,不够生动活泼,不便于大范围推广。
新媒体时代的译者,虽然解决了上述两类人群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普及化与年龄覆盖化障碍,也让翻译变得多元化,更加生动具体,但是却缺少了专业度与文学性。
就《红楼梦》本身而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必须依赖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译者,从其身份的多样化出发,取其长处,从而有效弥补翻译价值的缺失。
(二)关注《红楼梦》翻译与海外传播目的的多元化
就过去的传播目的来看,《红楼梦》的英译与海外传播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名著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二是为中西方搭建语言学习的途径,让西方人通过名著的英译与传播,学习中国的文化,主要是对语言与文化习惯的学习与了解。
而就当前形势而言,新媒体时代对《红楼梦》的英译与海外传播,除了上述目的之外,还具备新的时代价值,那就是对外树立“文化中国”的形象,打造中国的新时代文化输出渠道,建立文化大国自信。
从上述目的出发,在今后的《红楼梦》新媒体传播当中,还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英译。
首先,结合纸媒传播的基础,以新媒体传播为主要途径,对以往纸媒进行的传统传播进行形式上的改良,但要保证原有翻译水平和翻译内容整体基准不变,做好传统文化的英译,保证有一批原汁原味、文学价值高、翻译适配性强的传播内容对海外输出,树立英译的基准线,达到尊重原著、忠于文化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2]。
其次,要积极拓展不同人群对名著的关注,用更广泛的覆盖面、更精准的兴趣输出点,结合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与传播平台,对不同需求的人群进行不同的传播输出,既要保持《红楼梦》原著的经典属性,又要在强调严肃、严谨的同时加入一些新鲜的网络元素,使《红楼梦》海外传播的覆盖面更广泛,针对的人群更加多元化。
最后,要关注作品的二创与全民参与,翻译看起来是一件严肃的事,但是却是可以发动全民参与的一项事业,可以有效利用现阶段不同的新媒体平台,鼓励广大网民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借助短视频、推文、英文片段影视化等方式,对《红楼梦》原著的小片段、经典故事、文化内涵进行更接地气的英文推广。
例如,通过“黛玉葬花”的片段演绎,从中衍生出中西方对“葬花”的不同理解;再如,通过对“刘姥姥逛大观园”的细节再现,突出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庭院建筑风格,以及不同建筑的文化差异等等。这样能以小见大,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扩大《红楼梦》英译的海外传播影响力。
(三)关注《红楼梦》跨文化传播的多种翻译形式
在翻译界,时常发生直译与意译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直译能够更好地帮助外国人理解字面含义,实现中西方语言的无障碍理解与交流。从整体上而言,直译能够更好地让外国人接受作品要表达的大体意思,不至于出现一些理解上的歧义,更便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意译是更为文学化的表达,在直译的基础上加入了翻译者对文学作品中写意、抒情部分的个人理解,更符合文学作品要传达的整体意蕴,也更具备文学价值,比直译更加富有文学性,更贴近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价值。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不能一味拘泥于直译或意译,要考虑文学作品本身传递的内容,结合海外读者的特定文化喜好与接受程度,进行中西合璧的文化再加工,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合适的海外传播翻译,这样做在文学作品的内核传递与文化交流的实用性上进行了折中。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国内的传播价值与国外的传播价值存在着明显差异,某一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很难解决问题并达到传播目的,所谓的中西合璧本身也存在较高的操作难度。新媒体时代,动员全民参与《红楼梦》的二传与海外传播,显然是存在障碍的。
就目前来看,新媒体时代对《红楼梦》的翻译与海外传播,首先应当结合具体的传播受众,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要求《红楼梦》的英译与海外传播,要借助好影响力大、西方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社交平台,用最简短的时长、最通俗的语言、最抓人眼球的形式进行推广传播,这势必要更多地将直译放在首要位置上,因为这种方式更易于西方人理解。而其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境表述特定化需要的内容,应当通过图像、音乐、备注等加以诠释,这就离不开意译的翻译方式。这样一来,既做到了中西合璧,又考虑到了西方人的文化习惯与接受水平,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更加关注外国友人对《红楼梦》英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爱上中国,钻研中国文化。他们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最好的海外推广者,他们口中、笔下的《红楼梦》英译传播势必更具有海外影响力。目前,入驻抖音、快手、bilibili、小红书、微博等平台的外国友人不在少数,他们如果加入《红楼梦》英译与海外传播阵营当中,能够更好地打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推广中国文化,解释古典文学作品当中的英文难点,让更多的人理解古典文学当中的优秀内容,便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
最后,还要考虑到动漫、游戏的英译与周边产业的文化影响力与推广覆盖效果。随着国漫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古典文学作品被制作成动漫,有些还被英译推广向海外市场,其中就包括《西游记》《封神榜》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推广效果。英译时深入浅出,结合故事性,让这些文学名著焕发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其海外知名度。
但目前为止,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动漫作品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就其空间和价值来看,具有较大的发掘潜力。与此同时,以《红楼梦》为主题的游戏也寥寥无几,即便目前游戏市场竞争激烈,仍然没有多少游戏开发者对《红楼梦》这一主题进行开发,这是目前较为遗憾的。
与之相反,同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受玄幻色彩与人物塑造的影响,《西游记》在动漫开发和游戏开发方面受到强烈的追捧,海外推广也颇具影响力。
《红楼梦》动漫产品难获突破,原因还是《红楼梦》的故事线过于复杂,人物塑造也不具备过多的色彩赋予,建议加入当下十分流行的页游元素,开发类似于养成类、升职记、故事线等相关的页游,并以此作为开端,打开《红楼梦》动漫影视化的市场。毕竟《红楼梦》任务数量丰富,各具特色,又充满曲折离奇的个人发展线索,是值得推广和挖掘的。古风造型的人物也与西方人的审美具有强烈反差,相信更容易引起西方玩家的关注,还可以以此为媒介,植入对中文原著的经典台词英译推广,让更多玩家通过游戏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研发一些周边的手办、文化衫与摆件等,实现中国文化的具象化推广。
总结
在移动互联以及新媒体全球化传播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有了非常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张衡.中国古代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典型症候——以《红楼梦》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No.132(03):74-75.
白景璐.新媒体传播下《红楼梦》英译及海外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52-54.
陈甜.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启示——以《三国演义》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7,No.245(09):145-148.
林宪亮.冷观《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J】.华西语文学刊,2011,(01):166-174+270.
王子成,秦川.《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经典化【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1):40-45.
潘德宝.《红楼梦》在亚洲的传播与接受【J】.红楼梦学刊,2022,(06):28-40.
白景璐.新媒体传播下《红楼梦》英译及海外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52-54.
张惠.《红楼梦》在北美的传播与接受【J】.红楼梦学刊,2022,(06):41-56.
高玉海,李源.《红楼梦》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J】.红楼梦学刊,2022,(06):1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