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如何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以十一槌作品为范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曲艺作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载体,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想这就是的曲艺的价值所在,她是值得所有的鄱阳人为之探寻的曲艺梦的根基所在。
一、遗响:鄱阳大鼓梦之源
(一)鄱阳大鼓的发展历史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鄱阳县有“全国文化戏剧之乡”等荣誉称号,鄱阳赣剧是鄱阳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毛主席称赞为“美、秀、娇、甜”,她唱遍饶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远播江浙等地。今天的鄱阳百姓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形成了许多与“渔”有关的生产生活习俗,并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中国鲜有的鄱阳湖渔耕文化的代表。
(二)击鼓传“遗”:潘阳大鼓的质朴气息
源于民间的鄱阳大鼓说唱艺术,是江西曲艺中的一朵奇葩,有着自己的风格和各种板式的成套唱腔,具有浓郁的鄱阳地方特色。鄱阳大鼓是江西省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唱、表、白为一体的曲艺艺术形式,音乐唱腔属板腔体,有平板、正板、快板、急板等多种板式,主要伴奏乐器有高胡、三弦、扬琴、琵琶、竹笛等,鼓与板由表演者操作,演唱中凭艺人的即兴演唱,灵活运用。
鄱阳大鼓在清·咸丰年间,由安徽淮南人张嵩山卖艺将大鼓书传人江西景德镇,并传授了第一代弟子吴名楼。民国初年,吴名楼传二代弟子刘革早。民国22年,刘革早在景德镇收徒三人,皆有成就,号称三鼎甲:“状元”陈明初,“榜眼”徐天福,“探花”夏巧亭。三人学满就业,流演卖艺,于是,大鼓书由徐天福继承传播于鄱阳,并在鄱阳县华光巷、文明楼茶馆设场说书,广传书艺。
徐天福将带有安徽方言的大鼓书继承发扬,将鄱阳民间小调、鄱阳湖渔歌融入大鼓说唱,创立了鄱阳大鼓,将鄱阳大鼓传授给鄱阳民间盲艺人周天润。
鄱阳大鼓在第四代传承人周天润(牛子)手上达到高峰,在他的演唱实践中,广泛地吸收了赣剧、鄱阳采茶戏及各种鄱阳地方曲调的旋律,将其融入鄱阳大鼓说唱之中,使之在板式和旋律上有较大的发展,使得鄱阳一时书风大作,上门求艺者很多,第五代传承人徐安主是周天润的大弟子,还有刘后顺、欧阳为行、圣金火等弟子。他们在鄱阳大鼓的音乐创新方面锦上添花,将饶河戏的音乐元素应用到大鼓演唱中,使之乡土气息更加浓郁。
鄱阳大鼓的第六代传承人李小英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西曲艺家协会主席,拜第五代传承人徐安主为师,并将鄱阳大鼓推到一个更高峰,多次参加国家级的曲艺大赛和展演,获得过全国金奖、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获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曲艺类第一名好成绩。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曲艺的生存环境堪忧,鄱阳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传承人们积极创新,以当代中国故事为素材,创造优秀的曲艺项目,探索曲艺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有效策略。
二、再放异彩:鄱阳大鼓《十一槌》
(一)鼓之缘:习总书记“糍粑”十一槌
潘阳大鼓带着百姓质朴的生活气息,又与习近平总书记结缘。2016年春节前,习总书记迎风踏雪来到江西井冈山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给大家拜年。正好碰上过小年,村民们都集中在一起打糍粑,习总书记和蔼可亲地和村民们一起打糍粑,一共打了11槌……总书记鼓励大家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如今的神山村不仅脱贫了,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江西省第一个脱贫的山村。
(二)鼓之梦:为了不负那份重托
将中国当代故事于与鄱阳大鼓相结合,鄱阳大鼓传承人携手上饶的作词作曲艺术家们根据习总书记在神山村打“糍粑”十一槌的故事,创作除了优秀的曲艺作品,如春风拂面,如幽景溪流。
唱:哎呀嘞……
井冈山翠竹根相连
八角楼灯火照亮天
红色传承有基源
脱贫攻坚写诗篇
表:话说
习总书记踏雪前往神山村
给深山贫困百姓来拜年
白:习总书记到井冈山神山村的时间,正好是过小年,村民们都集中在一块 打糍粑,总书记笑容满面地停下了脚步在观看,一个村民意会地把木棒槌递给了总书记
唱:习总书记搓搓手活动活动肩
挥起木棒槌 槌槌击在臼中间
第一槌打出个通村公路平不颠
第二槌打出个土坯房屋换楼院
第三槌打出个农家乐里好休闲
第四槌打出个乡风民俗大改变
第五槌打出个合作社里赚大钱
第六槌打出个乡村文化舞蹁跹
第七槌打出个红色旅游传千年
第八槌打出个秀美乡村百花妍
第九槌打出个百姓生活比蜜甜
第第十一槌打出个村民个个笑开颜
白:习总书记打了这十一槌
数字吉祥 意义深远
使神山村旧貌换新颜
板:一户一栋安居房
一户一亩茶叶竹林和果园
一户一张保障网
一户一个农家乐小院
一草一木齐争艳
一步一个脚印把梦实现
白:你们看那……
合:黄桃茶叶毛竹连成片
白:你们看那……
合:红色绿色旅游连成线 连成线
唱:一心一意扶贫解民愿
一言一行都与帮困紧相连
一心一德脱贫兴家园
一丝一毫不忘致富要连绵
唱:想当年在井冈山
毛委员为穷苦百姓挑山泉
看今朝在井冈山
习总书记帮贫困户打糍粑
表:这正是
糍粑越打越黏
生活越过越甜
唱:臼中糍粑越打越黏
村民生活越过越甜
冰冻压弯的翠竹挺而坚
火红的日子比蜜甜
精准脱贫来攻坚
村民的笑声绕山间
鄱阳渔鼓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1.鄱阳渔鼓的基本表现形式。
鄱阳渔鼓的初期基本表现形式是两种:走唱和坐唱。后通过艺术家根据当下老百姓的喜好和文化走向,音乐的节奏有了更宽的范围,唱 念 坐 表依次有了呈现。2017年江西省第六代鄱阳大鼓传承人李小英拜师传承以来,更是携手编剧陆泽浦,作曲周叔琛打造了无数好作品,说唱的内容更加丰富。素材大多源自现实主义题材,继而使得渔鼓艺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创新并不失守正,一人呈现多角色,跳进跳出眼花缭乱,艺术氛围更和现代人口味。
《十一槌》这个作品,就是三位老师力作,打破了常规,从一人表演转为三人活态形象展示在舞台上。开场就是一幅井冈山神山村的实景面面进入观众的眼帘,配合它的节奏韵律既和谐又柔和,丰富的唱腔形式以及宛转悠扬的曲调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江西特色的山歌调“哎呀嘞”开篇,悠长悦耳的山谷回声回荡在这个演出场地,瞬间把观众直接带入到江西这块红色土地,美丽的山水画之间。这次的表现手法主体运用主唱和众和的“号子”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有唱,有说,有表演,又采用互动方式来解说作品的内容,更简明的体现每段诉说的情绪表达。
在《十一槌》作品中,还加入8位舞蹈演员活态的表现手法,每位演员使用道具~蓝色舞蹈长扇,打开道具一摆造型,就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巍峨秀丽的山,波澜壮阔的湖。扇骨一合,右手拿扇把,左手拉稠尾,活脱脱一个糍粑槌,加入舞蹈演员打糍粑的身体律动,非常直观的让观众感受糍粑制作的原生动态。
这次的作品所有演员不分主次,同时在舞台上展现一个空间,一个情景,主唱和舞蹈伴唱一起传递《十一槌》的真善美,主唱有形体动作连接,伴唱舞蹈演员更是舞、说、念、唱结合,增强了舞台感染力。最后呈现一套极具和谐、愉悦、共存的浓郁生活气息画面。
三、无尽梦:鄱阳大鼓唱响了中国故事
创作的作品要成为最终的成品,受到群众的欢迎并广泛传播开来.成品必须成为精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艺人枯萎了,曲艺绽放了。
(一)精深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创作好的作品,讲好故事,必须突出鲜明的主题和精深思想,彰显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思想性,才有引导性、教育性,才有应有的价值。日本文学家大宅壮一也说:“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潘阳大鼓里藏着鄱阳人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唱过的戏,听过的曲,哭过的泪和流过的汗。今天的潘阳大鼓作为曲艺梦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人生的建构者,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精湛的艺术
创作需要尊重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要注重提炼和艺术的加工,但艺术并不是抽象的、神秘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如同烹饪一道美昧,并非需要山珍海味,普通的油盐酱醋,曲艺语言不必夸张、都是老百姓的语言,接地气,富有原生态的美感。曲艺的表演动作不必程式,不必采取象征的程式符号。曲艺历来雅俗共赏,雅中透着俗趣,俗中含着雅意。“生活味儿”决定着自然的舞台风度、简洁的语言风格、简约的形体动作、简洁的叙述方式,以及像生活本身的那样一切艺术表现。
(三)精良的制作
中国故事要靠好的作品讲述,好的作品要靠好的演员演绎。曲艺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对党和人民、对社会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创出精品: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一流,追求卓越,不求过得去,而求过得硬:必须树立真正的效果意识,讲落实,求实效,看结果,真正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命脉、源泉、根基作用的发挥。曲艺是一个大整体、大系统,相互关联,环环紧扣,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要一丝不苟,尽心用心,潘阳大鼓你不一定能明白她具体诉说什么,但她能直指你的心灵,产生共鸣,直至灵魂震撼。
作为曲艺工作者.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紧密融为一体.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把自己对时代的感悟、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对曲艺艺术的不懈追求,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深入到轰轰烈烈的时代热流中.寻找最美中国故事,潜心创作,孜孜以求,向善、向真、向美,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真正讲好最美的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