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蒋丽君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

产教融合符合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符合高校学生个人技能发展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山东省高等教育需要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创新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满足山东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产教融合 创新机制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家重点发展实体经济,以此为经济发展的重心,进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国家高度关注,被当作促进产业与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十九大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和政府、企业走上开展产教融合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通过梳理政府文件,发现通过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敦促院校转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山东省在产业升级方面,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特别是在人才政策的支撑力度,保障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顺应高速蓬勃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十四五”规划期内要完成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完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有了新的高要求,要在相关政策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合理的岗位激励,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规模提高。在之后的二十年里,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规模,满足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高要求。

二、山东省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2013 年开始,山东省紧随国家政策重视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后几年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近三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展效果更加明显。现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产教融合,选择在企业建设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但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一)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合作形式化、融合度不高

很多高校在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方面做了一定贡献,校企合作仅限于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合作方式简单,合作内容形式化,没有切实可行合作运行、保障机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上,高校主导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企业未参与教学环节,只是提供实习基地,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更好地融合。学校和企业缺乏沟通渠道,学生到企业提供的实习基地实习,虽然也配备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但在学生实习导师指导效果欠缺,企业导师不能根据实习进度进行有效指导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政府相关政策经费激励机制,企业缺乏动力,学校也未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对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投资力度不大校企双方没有形成利益统一体,企业在校企合作上不能获得与本企业契合度高的人才,企业配合度不高。提供政策激励起到主导作用,协调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融合度,促进协同育人机制发展。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不足

很多高校产教融合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比太低,达不到政策规定标准,阻碍产教融合发展。师资水平不足,满足不了实践教学要求。高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重太低,会弱化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性,实现不了实践教学效果。高校进行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建设时,应整合专业资源,协调教师团队,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合理化教师结构进行教师团队建设。

)产教融合运行评价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校才刚刚开始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建设,还没有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有些学校虽然产教融合有了一定效果,但缺乏完善的过程评价机制。高校在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时,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与企业缺乏沟通,不能将校内教师职责明确,企业指导老师的职责也划分不清。学生实习过程缺乏阶段性指导和有效管理,企业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践指导作用不大,表面功夫太多,降低学生实习效果产教融合形式化,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学生实习形式化、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形式化,产教融合实施质量不能保证,没有相关评估机制,起不到监督作用,无法实现动态监控。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效果差。

三、山东省高等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强化政策引导,深化合作内容、提高融合度

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给予资金支持,出台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内容。 政府提供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保证产教融合效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促使企业能够积极地接收学生实训,使企业更主动地参与产教融合。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学校加大教育设施平台建设,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校企双方要深化合作内容、提高融合度,实现合作共赢,提升产教融合质量

(二)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多元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多元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柔性引进,扩大兼、专职教师的比例;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加强教师校内外定期培训活动,不断更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技能;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不仅涉及服务期内的奖励政策,更要制定教师的持久激励政策。建立多元化、发展性人才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的政策倾斜,降低发表论文、申请课题数量要求,提高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效益贡献奖励比重

高校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有效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增加教师企业锻炼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将企业实践经验应用于理论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改革;高校制定鼓励政策,设置考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积极性和动力,保障实践效果;高校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教师顶岗实习实施过程考核;高校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企业骨干等校外专家进驻学生课堂,在学习过程给予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学校效果。选送教师参加校外项目培训、行业交流会,参与企业项目、科研互助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逐渐完善产教融合运行、过程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管理职责,保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运行;制定产教融合过程考核和评价制度,对整个产教融合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创新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方面,制定学生毕业实习的综合评价机制,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价,保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企业方面,制定实习、实践考核机制,在学生实习结束时,鉴定学生实习效果,给予合理评价。完善过程考核机制,实施全过程考核,对学生实习效果、学校管理和企业配合方面进行动态检测实践效果;建立产教融合质量评估机制,保障科研成果转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四、结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早由欧美国家探索试行,产教融合学校课程设置、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合作,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技能人才需求,比较典型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双师制”模式我国经济度过了高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高质量发展时期,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进步入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新常态经济形态下新生产业不多产生升级,需要更多的、素质更好的高技能人才。如果人才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强高技能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起到阻碍的作用影响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蒋丽君(1980.12-),通讯作者,女,硕士,山东协和学院

项目来源:2022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山东省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