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高技能人才 匹配
正文
一、引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催生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支撑。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山东省在人才政策方面进一步强化支撑力度,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与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1.高技能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各企业积极探索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一线高技能人才素质,它高低决定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具有高知识、高技术、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替代性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1)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的科研人员不再短缺,但高技能人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能有效转为实际生产力,不利于产业发展。因此,高技能人才水平提升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要求。
(2)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企业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推陈出新,将人智力、创造力物化为生产力,对于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有了新要求,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因为一线岗位高技能人才直接负责科研成果落实转化。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急需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3)对人才资源配置的新要求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在价值链中产业移向更优化的第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逐渐降低,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产业的升级发展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人才资源配置,高技能人才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人才,是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才资源配置也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
(二)山东省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产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了突破性发展,地处黄河中下游,地理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但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山东省产业总体概况
2022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84735亿元,相对于2021年增长了3.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299亿元、35014亿元、4612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2%、4.3%、3.6%。2021年为7.3∶39.9∶52.8,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2∶40∶52.8,第一产业占比低于10%,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式,山东省已经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2.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转变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山东省在20年里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格局发生变化巨大,2003-2022年期间我国产业结构由“二、三、一”逐步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图 1-1 显示:2003 年的三产业产值比重为12.3:53.7:34 ,2022 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2:40:52.8,20年期间第三产业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比重上升近20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分别为5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自2016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逐渐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六年来一直处于这个状态,说明近几年山东省的发展重心为第三产业。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图1-1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就业人员变化趋势分析
由图1-2所示, 2003年至2022年山东省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一直处于变动状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降低趋势明显,第二、第三产业人员人数处于上升趋势,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之后一直占比最高,近几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最多,针对人才需求来说,第三产业占据主体地位。以上数据分析结论说明,传统工业经济相对于以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对劳动者需求低,第三产业的就业规模明显增加,高于第二产业就业规模。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图1-2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变化趋势
4.模型-结构偏离度
山东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进行结构偏离度分析,D为总结构偏离度,简称总偏离度,D1专业结构偏离度、D2产业结构偏离,D为D1和D2绝对值之和。D值越接近0,表示偏离度越小,协调度越好。分别I表示产业结构,E表示就业结构,S表示专业结构,D1=(S-I)/S,D2=(S-E)/S,D=|D1|+|D2|。
图1-3 三次产业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图
图1-4 三次产业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总偏离度变化图
图1-3显示,山东省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根据图1-3的数据资料整理计算结果由图1-4显示,山东省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总体偏离度,第一产业总偏离度最高值为20.7,平均值为8.84,,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总偏离度低于1,近几年均在0.8附近。说明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匹配度较低,这充分说明第一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高技能技术人才。第二产业的总体协调度比较均衡,高职院校应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专业智能化、 信息化升级,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第三产业总体协调度近几年趋于平衡,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上应提高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与技术含量。
(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履行不力,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政府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者、推动者,还没有很好地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在高技能人才引进方面缺乏前瞻性引导和靶向性政策较少,不能对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统筹规划布局,影响高技能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在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上还有一定欠缺,仍需进一步完善。
2.企业内部培养机制不健全,主体地位发挥不够
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培训经费投入较少,不重视人才培养较为明显,使得企业内部技能人才成长不足;企业人才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劳动报酬、奖金等福利待遇方面明显低于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人才培养产教衔接力度不足,学生实习实训质量不高,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升。
3.高职院校培养培训质量不高,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力
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着培训质量不高、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低,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上还没有形成联动状态。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只是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要,师资队伍赶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很多高职院校在社会培训方面,存在培训设施陈旧、培训手段落后、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成效不大。
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对策
(一)政府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配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导力量,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当地人才进行动态检测,深入分析当地产业发展规模及人才需求,对人才进行动态监测,了解实际市场情况,整理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改善山东省人才结构,提高第二、三产业的专业吻合度调节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
(二)企业完善内部培养机制,强化主体地位
企业应完善高技能人才提升空间,鼓励员工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给予物质及精神激励,部分高技能人才经过管理类岗位培训后可从事管理岗;在工资薪酬方面采取措施,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主要为实操性,与工作绩效、技能水平挂钩方式提高薪资;注重高技能人才培训,完善培训体系,提供公费培训学习机会,并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
(三)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基础培养功能
高职院校作为提供人才的场所,应建立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的教学方案,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增加专业点,完善教学体系。与企业深度合作,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就业与岗位的匹配度。各高校需对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实际产业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专业的设置。高职院校应建立“内培外引”机制,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师要定期去企业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的技能培训,加强教师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聘请优秀创业者、企业导师等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兼职教师多元化教师渠道,完善教师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 邵春瑾,郑喜财.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131-133.
[2]王新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政策驱动研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1):72-75.
[3]张俊.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影响高技能人才发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03):60-68.
[4]吕佩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策略[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7):244.
项目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2023年度分支机构科研课题《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需求匹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2023B130)
作者简介:
蒋丽君,(1980-),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技能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