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美育,感化童心——小学音乐与美育融合的教学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鲁昊林

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

摘要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够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美育是一种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培养人们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的教育方法。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承载着美育的使命。本文以小学音乐教学为例,先分析了音乐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再探讨了小学音乐与美育融合的意义和教学思路。


关键词

小学音乐;美育元素;融合意义;教学思路

正文


音乐,是一门艺术的语言,能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而在音乐教学中融合美育,则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与美育的结合,让音乐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平台。

一、音乐中蕴含的美育元素

(一)旋律之美

音乐中的旋律是美育的重要元素之一。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通过一系列音符的组合和排列,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一个美妙的旋律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旋律的优美和和谐性,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美的力量,从中获得熏陶和感染,甚至能启发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思维、智力、情感的发展

(二)节奏之美

音乐中的节奏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音乐的基本元素,它通过一系列有规律的音符的排列和组合,营造出一种有节奏感的音乐氛围。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等因素,能够引导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动感,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通过音乐中的节奏,人们能够学会感受和领悟美的节奏感,提升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三)和声之美

音乐中的和声也是美育的重要要素之一。和声是指不同音符在时间上的同时发声,通过和声的运用,音乐能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和层次感。和声的和谐性和统一性,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和谐之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情感之美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也是美育的重要方面。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能够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演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通过聆听和赏析音乐,有助于激发人们感受和领悟美的情感使得自身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

二、小学音乐与美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声音的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而美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出更高层次的艺术修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音乐的表演和演奏,更应该是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则是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和重复,更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美育则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而美育则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不仅能够在音乐领域取得进步,还能够培养出其他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音乐与美育融合的教学思路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功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融合美育,让学生在聆听音乐、赏析音乐和音乐创编的过程中感知美的力量,成为了每位音乐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聆听音乐感知音乐律动之美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通过声音的传达和表达,能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蕴含的律动和情感。

教学苏少版音乐教材中,喜多郎作品《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的曲调犹如一条起伏的丝绸之路,时而悠扬缓慢,时而激昂澎湃旋律优美非常,让人充满想象、心生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该音乐,当学生们聆听着音乐时,他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世界。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还能够通过音乐的律动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注意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能帮助更加准确捕捉和表达音乐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聆听同一作者的不同类型音乐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类主题作品,让他们通过聆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知、对比和理解,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美学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多样性的欣赏和包容心态。

赏析音乐体悟音乐内涵之美

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魅力。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古典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庄重和典雅还可赏析一些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激情和活力。

以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为例,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是一首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经典曲目。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将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这首曲子,不仅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首先,在这首曲子中,唢呐的音色与旋律相得益彰,使整个曲子充满了韵味和美感。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乐曲,通过聆听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到乐曲中的和谐、流畅和优美,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这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不仅仅可以应用于音乐领域,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更加关注美的存在。

其次,在赏析《百鸟朝凤》的过程中教师可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唢呐的独特音色和悠扬的旋律,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当学生聆听这首曲子时,他们会被音乐所打动,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喜悦、忧愁、豪情等情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情感的沟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所传递的情感信息,进而在自己的音乐表演中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在赏析《百鸟朝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该乐曲创作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内涵。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正是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展现了北方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传统。通过欣赏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除了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赏析音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的能力。

音乐创编激发创造美的潜能

音乐创编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个人特色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编的实践,通过创作音乐,激发出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这首曲子时,除了引领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表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通过演奏乐器、合唱、舞蹈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这样的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编写简单的旋律、节奏,或者创作一首简短的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运用自己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创编活动,更具自由性、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创作和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创编任务,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创作的乐趣和音乐创编的魅力,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由此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落实美育目标的有力抓手。通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美育,可以让学生在聆听音乐、赏析音乐和音乐创编的过程中感知美的力量。这不仅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艺术滋养。

 

参考文献:

[1]白雪洁,王珺如.“双减”政策下美育与小学音乐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Z1):133-134.

[2]陈耀华.以美熏陶 以乐育人——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8):188-190.

[3]李丹.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研究[J].吉林教育,2022(15):64-66.

[4]李伟菁.以音感人,以美育人——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J].新课程(上),2018(08):236-2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