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与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教育
正文
“工匠精神”体现了对工作的专注和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推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进,亟需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这种精神不仅是时代的标志,也是各行各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态度和品质,是每个人都应努力追求的理想和内在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关键环节,面对这一新的任务和挑战,高校需要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这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和弘扬工匠文化的必然选择。
一、工匠精神的精髓与深意
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和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也是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勇于创新的重要精神力量。它包含着深厚而多元的内在意义。
(一)坚定不移的专注力
“专注力”指的是将所有精力集中于目标,不畏挑战,勇往直前。作为工作者,对职业的敬重是关键,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正是职业专注的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职业的尊重和认真,也反映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工匠精神对科学技术有着重要影响。例如,中国在航空航天、高铁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赢得国际赞誉,这是因为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创新所致。其次,普通岗位上的工人通过专注本职,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实际意义。这不仅体现在显赫成就上,更在于日常坚持和努力。最后,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创新是必需的。无论是制造业转型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长期努力和信心。在此过程中,工匠精神发挥了关键作用。专注力不仅助力国家科技进步,也是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在高校教育中,这与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怀有爱国之情。
(二)持续追求卓越和极致的品质
工匠精神,代表着工人和匠人对工作的专注与持续改进,尤其在当今中国,追求极致质量成为其核心。这种精神体现在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对细节的严格把控,以及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卓越不仅是对现有成就的满足,更涉及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以创造最优秀的产品。工匠精神融合了认真、耐心,并推动产品和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面对挑战,工匠们展现了足够的勇气和决心,不断尝试和完善。每一件中国工艺品的背后都是工匠们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他们的坚守初心和对每一细节的极致追求,成就了他们的工匠身份和精品作品,这已成为工匠精神的显著标志。
(三)对细节的严格要求
“对细节的严格要求”意味着在任何工作中都表现出极高的认真程度,连最微小的方面也不容忽视。这种精确、不妥协、不迁就的态度正是这种要求的具体展现,也是工匠精神的明显标志。首先,对细节的严格要求显现了一种精密严谨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在于全面、认真的对待工作,避免走捷径或敷衍了事。无论是小型部件的制造还是复杂的高端技术研发,都要求精确无误的完成。其次,这种要求的目的是创造优秀产品。不断地对每个提升空间进行细致打磨,持续优化每一个小部分,不仅仅满足于成品的标准,而是追求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最后,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对于精确的数据,哪怕是极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巨大的差异,可能造成整体工作的失败。这种要求强调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完美,以确保整体效果的优异展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反映了对学生道德规范和品质的重视,是对其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引导。通过推广这种工匠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这也为高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方面提供了实际案例和方法。
(四)不断追求卓越成就
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最终追求。工匠艺术的传递,既要保留其独特的传统特征,也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迁,确保它能被新一代群众所欣赏和传承。在维护其本质特性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加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保障优秀作品的持续传承和发展。首先,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是关键。追求卓越并不是原地修缮和完善,而是要有向上攀登的目标导向,不断设定新目标,探索新的突破,实施新的创新。其次,努力提升品质至关重要。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工作者,追求卓越的品质既是价值体现,也是精神层面的显现,反映了持续发展的本质。最后,努力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优质产品不仅需要精心操作,还需要设定卓越的目标。理解到与优秀作品的差距,才能更有效地寻求完善方案,不断尝试,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优秀作品的呈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真谛、确定人生方向是必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将追求卓越作为人生目标至关重要。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需要设定美好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成就非凡的人生,这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一致的。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价值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评价并注重培养工匠精神。从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以知识、技能、创新为核心的劳动力队伍,推广劳模和工匠精神,到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全面促进“德智体美劳”发展,这种精神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制造业强国的构建
工匠精神的培养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国家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而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从“制造”向“质造”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培育这种精神不仅对国家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能在充分利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工匠精神中的“软实力”来建设现代化强国。在当前的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通过在学生中培养工匠精神,可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匠,从而为制造业强国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二)工匠精神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信赖的未来接班人,同时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助力成为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阐述了“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强调需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将“劳动”纳入教育的关键要素,与德、智、体、美并重,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回归,也是教育主题和方法的创新。工匠精神的培养,包含着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如勤奋、创新、努力,涉及劳动的认知、技能和意志。因此,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具体应用,进而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支持。
(三)工匠精神对提升社会文化风气的贡献
在国家快速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面临多样化的挑战,特别是在如何将现代观念与传统理念相结合方面。在这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勤奋和勇敢,还包含着不畏艰难、坚持前行的精神。学生能够通过继承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技艺,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因此,工匠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的典范。此外,培养工匠精神有助于解决社会中对传统职业观的误解,树立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和奋斗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合路径
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自发形成,而是需要经过持续的培育和塑造。将工匠精神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一) 增强高校思政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元素
为了强化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相关内容。首先,工匠精神中的理想信念是核心,它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部分。正如工匠精神倡导者付守永所言:“现代中国在技术、设备和人才方面并不缺乏,但缺少的是对工作的热情、信念和态度,尤其是信仰。”面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工匠精神通过其内含的理想和信仰来打破这些困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复兴的紧密联系,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其次,将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长期以来的文明进步证明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细致、专注和敬业态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极为重要。高校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时,应着重强调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鼓励他们在各种外界干扰中保持专注和初衷。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环境对人的性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有效地传播工匠精神。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和热情,积极参与的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工匠精神传播的渠道。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工匠精神主题的文学创作、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培养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其次,高效利用校园宣传栏来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在显眼位置展示创意海报、设置横幅和标语,以此在学生中普及工匠精神。最后,组织工匠精神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高校内部或邀请外部专家进行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这样的学术活动,可以提高工匠精神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整合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合应着眼于“三大重点领域”:加强课堂教学的核心作用,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利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第一,课堂内的工匠精神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主要的教育渠道,通过课程将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心中至关重要。一方面,在教材中加入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如专注、创新和勤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道德的关键,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应深入展现工匠精神,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情景教学法,促进“知行合一”。
第二,社会实践中的工匠精神融入。除了课堂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各种竞赛,使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将工匠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家长应先行学习并理解工匠精神,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为孩子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家庭氛围,从而在学生心中培育工匠精神。
(四)塑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为了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关键在于构建一支具有该精神的教师队伍。扩展教师团队的规模,建立包含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工匠的多元化教师群体,实现教师全员参与,打造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教育团队,确保教育的深入和高质量。为此,教师培养应有针对性地普及和宣传工匠精神,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环境。加强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让他们不仅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还要掌握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紧跟时代变化,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理论和融合技巧,为工匠精神教育奠定基础。着重利用思政教师的作用,通过研究和讨论等方式挖掘更多的工匠精神素材,总结其核心要素,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解释和引导。应用型院校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基于学科特性和专业进展,提炼适合各专业的工匠精神理论和实操方法,进而推动学科的创新发展。创新地邀请企业中的优秀工匠加入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学和企业资源,通过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潜在地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工匠精神展示了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创新追求的品格以及对卓越成就的不懈追求。将这种精神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适应时代变迁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现实挑战的积极回应。它在培养具备高质量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孟,王荣俊,李二军.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360-361. [2]王微.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报,2022(4):44-48. [3]王艺茜.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2(29):25-27. [4]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