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现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李敏

珠海科技学院;广东省,珠海市 邮编51900

摘要

本论文探讨了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融合的实际效果。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融合这一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人才。通过引入教材、思政内容,推动互动与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思想教育价值。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更深入的思政与文化融合研究以及关注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路径

正文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珠海科技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产出导向法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维模式探究”

(编号:ZLGC20210903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承载着传承文化、弘扬国威、培养国际视野的使命。然而,传统大学英语课程在注重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引导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传统纺织服装文化正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机,许多传统工艺逐渐失传,文化价值渐渐被淡忘。因此,将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有助于弥补大学英语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传递与创新。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现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以期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

1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重要性与特点

1.1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与纺织与服装相关的文化现象的总称。在这一领域内,有两个核心概念需要明确:传统纺织和服装。

首先,传统纺织是指以手工或机械方式制作纺织品的过程。这包括了棉、丝、毛、麻等不同原材料的加工,以及纺织品的编织、织造、染色、印花等工艺。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学徒制度培养,代代相传。其次,服装是指以纺织品为主要材料,用来包裹人体的衣物。传统服装通常反映了不同文化、时代和社会地位的特征,其设计、款式和装饰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2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历史渊源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纺织服装形成了多元丰富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丝绸的发明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的纺织业和服装文化得以传承至今。而在印度、日本、中东等地,也有各自独特的传统纺织服装文化,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演变。

1.3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具有多个显著特点,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是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认同与传承价值。

首先,传统技艺传承是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这些技艺包括了纺纱、织布、刺绣、染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代代相传。这种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学徒制度或家族传统,这些技艺得以保存至今,反映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传承。其次,传统纺织服装文化在文化认同与传承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满足了生理需求,还承载了文化、宗教、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义。传统服装常常是文化认同的象征,通过服饰可以识别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文化特征。此外,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也传达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弘扬了道德伦理,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价值传承的功能。

2 现代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与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2.1 现代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英语课程的历史演变是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背景。起初,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关注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英语的角色逐渐从纯粹的语言工具演变为更为综合和多元化的学科。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包括对口语、听力、写作和阅读等多方面的要求,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的需求。此外,跨文化交际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成为了课程的重要目标。

2.2 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定位

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定位。思政教育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等方面的素养。在英语课程中,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教授与社会、文化、伦理等相关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思政教育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2.3 思政与英语融合的必要性

思政与英语融合的必要性在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是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传统的英语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思政教育强调思维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要求高度契合。其次,传统文化与思政融合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课程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此外,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国际交流至关重要。

因此,将思政与英语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教育价值,还能够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这一融合不仅能够增强英语教育的实际效果,还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

3.1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引入

为了实现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目标,首要任务是将传统纺织服装文化引入英语课程中。这需要充分利用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教学资源,并进行教材设计与选取的精心策划。

首先,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教学资源包括了各类文献、图片、视频、实物样品等。这些资源可以用来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服饰、纺织工艺、服装设计等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途径了解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次,教材设计与选取是传统纺织服装文化融入英语课程的关键步骤。教材应当包括与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相关的文章、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源等。这些材料可以选取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历史记录、时尚杂志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服饰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

3.2 思政内容融入英语教学

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融入还需要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中。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首先,探讨传统文化与思政内容的关联。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传统纺织服装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联。通过这种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其次,思政素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关键一环。教师可以选择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文章、演讲、视频等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学生可以分析传统服饰在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服装与身份认同、社会责任等问题。这种方式既增强了英语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能力。

3.3 互动与实践教学的推动

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目标,互动与实践教学成为必要的推动因素。

首先,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他们对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思政问题的看法。这种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思考。其次,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融合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可以参与传统服饰的设计、制作、展览等实践活动,深度体验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魅力。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在校园内举行,也可以与社区、博物馆等合作进行。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

4 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4.1 案例一:中西文化对比与对话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选择了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中的中西服饰对比作为教学主题。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服装,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特点,包括设计、颜色、材质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展示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引发了跨文化沟通的兴趣。接着,教师组织了跨文化对话的活动,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流的场景,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惯、礼仪、价值观等话题。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跨文化沟通的技巧,还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性,强调了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

4.2 案例二:文化体验与社会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组织了一个传统技艺传承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纺织技艺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在项目中学习了传统纺织技艺,包括纺纱、织布、刺绣等工艺,同时也了解了这些技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深刻地体验了传统纺织服装文化的魅力。此外,学生还参与了社会责任项目,将所学的传统技艺应用于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中。他们为社区制作纺织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传播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4.3经验总结

首先,实际操作是融合路径的关键。通过实际展示、互动对话、实践活动等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体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跨文化交流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内涵,能够巧妙地将其融入英语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引领者。最后,案例分析可以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经验。通过总结案例,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思政与英语融合的效果,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英语教育的思想教育价值,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融合的实际效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以下总结:

首先,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具有重要性。传统纺织服装文化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融合这一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其次,融合路径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将传统纺织服装文化引入英语课程、融合思政内容、推动互动与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思想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融合路径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许多未来研究方向值得探索和深入研究。

首先,更深入的思政与文化融合研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课程,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伦理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其次,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也需要密切关注。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政策与方向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融合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指导,以便更好地推动思政与英语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聂.行业英语课程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75-79.

[2]厉宗洁,刘雍,贾梦格等.“纺织专业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22,37(06):524-525+533.DOI:10.13915/j.cnki.fzfzjy.2022.06.002.

[3]叶瑞娟,陈剑波.课程思政视角下纺织行业人才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策略——评《纺织服装外贸英语函电(3)[J].毛纺科技,2023,51(07):136-137.


...


阅读全文